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雾霾罚单基本没用 排污效益大到宁愿被罚也抢生

针对地方性企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难题的现象,一种恶性循环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排污收益与治污不力的交织,使得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各类隐性利益的纠缠,更是让地方难以在一张罚单之后彻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那张罚单引发了一场热议,但雾霾的“元凶”依旧在博弈。辽宁省环保部门近期对八个城市开出的总金额高达5420万元的罚单,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治霾决心,但其对象却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争议。究竟这张罚单的压力会落在何处?轻罚之下,“雾霾制造者”们是否会收敛?这些争论让辽宁省环保厅也感到意外。

辽宁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向媒体表示,“雾霾罚单”的真正意图并非单纯为了罚款,而是希望引起地方对雾霾治理的重视,加大治理力度。对于地方和“致霾企业”来说,结果并不如官方预期的那样。

眼下正值供暖季节,多重因素导致包括辽宁在内的北方地区雾霾问题愈发严重。在采暖用煤的刚性需求下,突破口自然落在了污染最大、能耗最高的玻璃、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企业身上。想要立即见到效果,停窑成为最直接的方法。

水泥企业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由于正处冬季生产高峰期,水泥企业的窑炉检修一直是个难题。停窑虽然看似有利于水泥企业,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难题。多位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敢轻易停窑,因为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一旦停窑,市场份额将被同行抢占。

在这种背景下,水泥企业间的意见不一使得冬季雾霾问题进一步加剧。与此玻璃企业在面对罚单时则显得更为“从容”。

实际上,早在奥运期间,水泥行业因“高污染”已有多家企业主动停窑以保护环境。今年雾霾大面积爆发后,包括北京、河北在内的多地水泥企业也开始协商停窑事宜。甚至在不久前,河北省石家庄市集中拆除了多家水泥厂以治理大气污染。这一消息让辽宁省内的中小水泥厂家忧心忡忡,担忧自己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对于水泥企业来说,停窑并非易事。一方面要考虑市场饱和度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冬季生产熟料的高能耗问题。如果能够将检修期移至冬季,不仅可以利用淡季对窑炉进行维修,还有助于企业的节能减排。但由于冬季是水泥销售淡季,早已严重过剩的水泥产能足以保证企业的产能储备,因此用停窑的办法为环境让路并非不可行。

现实情况远比这更复杂。许多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并非不想停窑,而是不敢停。一旦停窑,市场份额将被其他企业抢占。这种心理在小型水泥企业中尤为明显。他们表示,平时已经被大企业挤压了利润空间,如果罚单下来后再停窑,将无法承担工人的工资支出。他们希望能在盈利后,投入更多资金改进窑炉设备。正是这种在水泥企业间存在的意见分歧,使得冬季的雾霾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这场关于成本与收益的博弈中,玻璃企业似乎显得更为从容。与水泥企业人人自危的情况不同,玻璃企业在面对罚单时展现出更多的淡定和策略考量。以玻璃企业为例,燃料选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

中国玻璃分析师陈小飞指出,当前玻璃行业的燃料种类主要有天然气、重油、煤炭和石油焦粉四种,其选择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程度。陈小飞强调,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燃料,对环境的危害最小,无需额外的脱硫处理。煤炭和石油焦粉作为燃料会产生大量粉尘和二氧化硫,成为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在成本压力下,不少玻璃企业仍倾向于选择煤炭和石油焦粉作为燃料。

以一条500吨/日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为例,燃料成本是各大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标准煤作为燃料成本最低,全年燃料费用约为2800万元。相比之下,石油焦粉作为燃料,成本则高达7000万元。而天然气的燃料成本则更是达到了每吨玻璃约750元的高位,全年燃料成本将超过1.36亿元。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许多玻璃企业更愿意选择高污染、低成本的燃料,至少在罚单降临之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雾霾频发已经对环境亮起了红灯。部分未安装烟气处理设施的玻璃企业已经收到环保部门的整改通知,要求限期内完成除尘、脱硫设施的安装和运行。但实际情况是,一些企业在收到整改措施后仍然不积极使用治污设备,继续烧煤炭、乱排污以追求利润。这种“环境罚单”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常态,只要企业的收益超过被罚的金额,就会继续其污染环境的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护与罚的博弈”成为了环保部门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主要矛盾。类似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辽宁乃至全国都有很多。雾霾罚单的出台无疑表明了环保部门治理雾霾的决心,但其对抗的是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困境。事实上,不仅仅是玻璃行业,包括钢铁、电力等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据估计,一台脱硫机组的运行费用非常昂贵,而企业违法排污的收益也很可观,这导致很多企业宁愿冒着被罚的风险也要继续生产。

在企业和环保部门的这场博弈中,地方的立场也显得尤为关键。一些企业违法排污之所以能持续下去,与地方的不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有关。特别是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中,为了维持经营,往往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降低成本。通过处罚地方来保证其对环保的重视成为一种策略。分析师洪亮认为,虽然这种方式对环保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形大于实”的情况。

玻璃企业的燃料选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地方的执行策略。在这场博弈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尚显不足,这一现状亟待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志青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为了真正打破因多方利益博弈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困境,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罚单制裁。虽然罚单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在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限制的情况下,它们往往难以根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全面和深远的措施。

重新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效地限制高污染企业的布局,防止环境污染的扩散。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能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我们还需要限制高耗能项目的上马与发展。高耗能项目往往伴随着高污染,如果不加以限制,这些项目将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我们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政策,对高耗能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防止“雾霾罚单”变成排污企业继续污染的赎单。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需要、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和严格的环保政策,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而公众则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让蓝天白云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

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全面和深远的措施,超越单纯的罚单制裁。通过重新规划城市功能分区、限制高耗能项目的上马与发展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企业的继续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法治周末李飞的相关报道。

上一篇:乌俄海上争端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