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专家将网瘾定义为精神病,这一决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面对不同的声音,人们质疑:那么赌瘾、购物瘾、性瘾等是否也都可以被定义为精神病呢?为什么唯独网瘾被单独列为精神病?针对中国几千万网瘾青少年,是否都应该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近日,一则关于“网瘾精神病获确定,中国9大定义成世界标准”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许多家长和青少年担心,这一决策会对孩子的名誉和未来升学、就业产生影响。不少网友开始反问,如果网瘾是精神病,那么吸烟成瘾、成瘾甚至当官成瘾是否也都是精神病呢?如果某种事物达到迷恋的程度都可以被定义为精神病,那么国人中正常的人岂不是寥寥无几?
那么,医学界为什么要将网瘾纳入精神病的一个新病种呢?经过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这一决策源于今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正式将中国专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其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制定的标准在全球精神疾病诊断领域得到了国际认可。
陶然主任,作为制定《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权威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被列入精神疾病新病种的是玩网络游戏成瘾,这也是首个非物质成瘾的精神疾病病种。据陶然主任介绍,美国精神病协会是一个国际权威组织,其专家大多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中国专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能够纳入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病诊断手册,确实标志着中国在精神疾病诊断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
这一决策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网友担心,将网瘾纳入精神病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歧视。早在2008年,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将玩游戏成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从那时起,对于网瘾是否应纳入精神病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
著名社会名人郑渊洁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玩游戏成瘾与其他对法律允许的某种行为的痴迷和执著一样,不应纳入精神病的诊断范畴。他还担心,如果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可能会给青少年玩家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和社会歧视。对此,黄雪涛律师也表示,科学家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将所有行为都用标签标注出来,但对于大多数为青少年的网瘾人群来说,精神病的标签可能会带来无法消除的社会歧视。北京一家大型网瘾戒断机构的校长助理甘老师也表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网瘾只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已。他们对将网瘾纳入精神病新病种持保留意见,因为这可能会对正在接受矫治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受到网络成瘾问题的影响。然而是否应该将其归为精神病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对此争议,精神病学专家王诚表示还需要大量研究来确认这一决策的科学性并明确界定相关标准。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许多好处,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日,关于网络游戏成瘾的话题再次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纷纷对此表示担忧和质疑。有些网友坦言自己热爱网络游戏,一觉醒来却仿佛被归类为精神病患者,难以接受。同时也有网友质疑,除了网络成瘾,、工作、购物等也存在成瘾现象,为何只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对此,我们采访了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制定者陶然主任。
陶然主任指出,网络成瘾并非凭空纳入精神病范畴,而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他们通过对5500多个临床病例的治疗和研究,总结了网络成瘾者所共有的特征,并制定了九条诊断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渴求症状、戒断症状、耐受性等方面,都是基于网络成瘾者常见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对于网友们的质疑,陶然主任表示理解但也强调,精神疾病分为重度和轻度,网络成瘾属于轻度精神疾病的一种。他指出,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大脑组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萎缩,大脑功能的变化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之一。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有助于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
陶然主任还提到,科技的进步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瘾等。他认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除了医学治疗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使用观念。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和警惕性。
网络成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解决。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网络成瘾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视而不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