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全庆光老人依旧精神矍铄,他用日语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历史——当年新四军优待俘赦日军,呼吁他们放下武器,停止为天皇卖命。这一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全庆光老人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敌工队员,他在一线向日军喊话并策反他们。他的经历如同电影般跌宕起伏,从一个爱国青年转变为策反日军的敌工队员。每当回想起那段岁月,他总笑着说:“我的经历足以写一本书。”
一开始,全庆光对新四军让他学习日语的命令持反感态度。但在听了林副部长的解释后,他明白了学会日语可以更好地打击敌人。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全庆光和他的战友们一边行军一边背日语单词。他们的学习地点多变,有时在深山老林里,有时在湖上的船上。遇到鬼子围剿时,他们便巧妙躲避,继续上课。
有一次深夜突围时,全庆光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日语呼喊声。他们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成功与敌人擦肩而过。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后来,全庆光被分配到第二军分区敌工队,并教战士们简单的日语,如“缴枪不杀”、“新四军优待俘虏”等。在一次战斗中,一名新四军战士用新学的日语喊话,成功让一名日军士兵停下并投降。
全庆光和他的战友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反战宣传。他们编印了大量的日语宣传单,用枪射到敌人的碉堡和战壕内。他们还邮寄宣传品给日军士兵,甚至在节日送慰问品。他们的宣传攻势让日军又恨又怕,多次组织暗杀行动。但全庆光他们并不畏惧,继续坚持反战宣传。
除了宣传,全庆光还负责搜集日军军事情报。他和战友们深夜敌人电话,获取重要情报。他们还化装成日军,堵截敌谍报队,消灭敌人。全庆光的武工队在侏儒山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歼灭大量敌人,令全国振奋。
在讲述这些经历时,全庆光总是充满激情。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英勇的抗争和智慧的较量。他的经历证明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刘屈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杀害了岳父没弈干,吞并了多兰部,背叛了后秦,之后更是改名叫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和大夏王。姚兴因此陷入了与赫连勃勃的艰苦斗争中,不得不主动向拓跋嗣示好,寻求联姻。真是世事无常,想当年,拓跋珪卑躬屈膝前来求亲,姚兴还傲慢地留马扣使,如今却落到如此境地。
公元415年,姚兴的女儿兴平公主被送到平城,与拓跋嗣成婚,两人恩爱有加。后来由于姚氏铸金人失败,不能成为皇后,且在结婚五年后因病去世,拓跋嗣深感惋惜,追封她为皇后。
西平公主抵达平城不到一年,姚兴便去世了,姚泓继位。姚氏子弟多有叛乱,内部纷争不断。赫连勃勃趁此机会南侵,擒杀姚军都,占领雍地,并抄掠郿城。
刘裕眼见时机成熟,大喜过望,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以平定后秦。刘裕是这一时代的第一英雄,他出身贫寒,曾以贩卖草鞋为生。399年,他应征入伍,在镇压孙恩的战役中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随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先后击溃了桓玄和卢循等敌人。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出兵讨伐后秦。他的军队分五路并进,每一路都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其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率领的先锋主力从淮北直扑许昌、洛阳方向,而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领的诱敌之师则向西北挺进,进攻武关,以吸引后秦的主力。两路水军也分别从石门和巨野泽出发,保障先锋军团的粮草后勤并巡视河防,防止北魏干涉。这样的战略部署无疑是东晋历次北伐中的巅峰之作。
刘裕亲自驻扎在彭城,总督五路军队,等待北魏的态度明朗后再西进。其中,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之孙,他在刘裕的委任下担任先锋之任,誓要攻克关中。王镇恶与檀道济所向披靡,连战连捷,秦军望风而降。沈林子的一路水军也得到了当地豪强董神虎的协助,很快攻克仓垣。
当王仲德的水军进入黄河时,拓跋嗣与西平公主新婚不久,见后秦有难,他无法袖手旁观。最让他担心的是刘裕可能趁机攻打北魏。他立即派叔孙建和公孙表引军南下,质问王仲德为何入侵魏国。
刘裕在出征前已经定下基调:全力灭秦,暂不惹魏。王仲德通过司马竺和之在城头答话,表示刘裕只是借道黄河清扫先帝皇陵,并无针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刘裕还亲自给北魏河北镇将于栗磾写信解释自己的意图只是借道黄河并无他图。
我们现在看到的《魏书》,其实已经对北魏人名做了改动。姓氏按照太和改制之后的姓氏,名字一般取鲜卑本名的一个音节或者另取新名。比如刘库仁的实际姓名可能是独孤没根(独孤后来改为刘),叔孙建的实际姓名可能是乙旃幡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