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中药配方保密难解“有毒”质疑

关于云南白药配方调整引发的关注与思考

近日,云南白药集团对其药品配方进行修改补充一事再次引发消费者担忧。此事不仅涉及中药配方的保密性与其自身发展的关系,更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在这一事件中,拥有“国宝级”声誉的中药企业似乎陷入了守秘与透明的矛盾之中。

长期以来,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的配方和工艺赢得了市场信赖。近期关于其配方修改的消息让消费者产生疑虑。尤其在之前的几起案例中,涉及云南白药所含成分引发的中毒事件让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质疑。但云南白药集团始终坚守“涉及国家秘密技术可不公开”的原则,使得真相难以浮出水面。

专家指出,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医药市场监管的滞后。目前,中医药立法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进行,如何在保护国家秘密技术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直面中医药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建立制度保障和法律规范。

此次修改补充配方之所以难以平息舆论风波,与云南白药历史上多次引发的争议不无关系。自上世纪以来,关于云南白药是否含有有毒成分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虽然云南白药集团声称新说明书中已标明药品含有草乌,但消费者对此仍然心存疑虑。除了云南白药,其他中成药如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和汉森制药四磨汤也曾因使用含材而引发争议。涉事企业往往缺乏科学解释,导致消费者的疑惑难以消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副所长强调,任何药品都有毒副作用。草乌虽然被定为“大毒”类中药,但经过炮制手段可以降低其毒性。即使是秘方也要遵循国家药检规定,只要按照药品说明和医嘱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对于含材的使用,企业应该提供更详细的科学解释和依据,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值得关注的是,为何云南白药的“秘密配方”会在海外公布,引发了消费者对双重标准的质疑。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中外注册法规的不同。某些国家和地区要求必须公布成分,而在国内则存在保密的要求。这种双重标准无疑加重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和不平衡,国家应加强药品监管的透明度,并推动中医药立法的完善。

如何在保护中药企业的秘密配方与维护消费者权益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觉透明公开产品信息,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保障。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药品安全知识,正确使用药品并关注药品的安全性问题。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在众多业内专家眼中,包括孙晓波在内的他们,这一《通知》虽然来得稍晚,但它预示着我国中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这对于“国宝级”的中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如何破解“守秘困局”,这是业内一直以来的难题。中药企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保护其核心配方的秘密,以保护自身发展并为国家谋求技术安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健康权的需求日益凸显,他们质疑“国家机密”是否成为了企业回避信息公开的借口。这种困境使得中药企业在保护国家秘密技术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之间左右为难。

孙晓波表示,“公布部分毒性配方并不会导致秘方泄露。”他认为,保密的某些阶段是为了保护国家级药品的知识产权,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申请国际专利,而不是对消费者隐瞒信息。公开透明是建立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山东大学法学副教授潘昌新对此深表赞同,并指出药品作为一种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信息公开显得尤为重要。他对我国中医药领域法律制度的觉醒表示欣慰,但也认为我们觉醒的时间稍晚。潘昌新表示,“中医药立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如何立法,是一项需要相关部门、学者、法律人士共同努力的细致工作。”

现代社会对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要求迫切。尽管我们在现代医学的技术下对中药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孙晓波指出,短期内全部解释清楚是不现实的。他强调,为了加速这一进程,还需要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加大研究力度、开拓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奥秘,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通知》是这一进程中的一小步,它的作用有限。真正让中药规范起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在中医药立法切实推进之前,公开告知消费者哪些信息,这不仅考验企业的良心,也考验他们对自身品牌形象的珍视与否。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不容忽视,而企业的诚信与责任感将是建立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来源新华网)想要了解更多新闻,请继续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