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家指出,“国籍”观念的不合理影响导致国产医疗设备被忽视。尽管近年来国内医疗产品技术不断进步,许多医院仍然偏好国外的大型设备,因为他们担心国产设备在关键的医疗操作中可能出现故障。许多大型医疗机构在招标时明确表示不购买国产设备。这使得国产优质医疗器械难以进入高端市场,而招标、医保等政策的不支持更是雪上加霜。
在《经济参考报》对医疗器械质量的深入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改变公众对它们“产品低端、技术落后”的看法,积极追求创新,甚至向外国品牌发起挑战。尽管这些企业技术领先,创新的优势并未能让他们在国内市场得到应有的认可。多种原因造成国产优质医疗器械难以进入高端市场,政策环境并不利于国货的发展。
在高端影像和超声设备领域,国内企业如上海联影正面临跨国巨头的激烈竞争。上海联影的成功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打破了GPS神话,即核磁共振、CT、分子影像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跨国企业垄断的局面。
“外国的竞争对手们没有料到,联影能在三年内研发出高端医疗设备。”上海联影总裁张强表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周期长、技术资金密集,但上海联影已经成功推出了多款产品。在上海市嘉定区瑞金医院北院,医务人员正使用上海联影生产的设备为患者进行检查。副院长陈海涛表示,使用联影的设备已经半年,质量上乘,与国外产品无差异,且价格更为亲民,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
该医院的放射科主任潘自来告诉记者,他最喜欢联影的售后服务。进口品牌的维修费用高昂,而联影的迅速反应和及时维修使得售后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张强介绍,由于GPS在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他们在定价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但现在,随着国产产品的出现,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超声器械行业的佼佼者,排名第三。公司总经理莫若理表示,超声器械的关键在于探头技术。在过去,国外探头的价格昂贵,但随着国产产品的出现,超声器械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现在,只需20万元到60万元就可以购买到一台不错的超声设备。
超声是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产品之一。国内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正在改变人们对国产医疗设备的看法。我们期待未来国产医疗设备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更实惠的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专家王晓庆分享了令人振奋的信息,国产品牌医疗设备正在打破进口高端彩超的价格壁垒。昔日进口的昂贵设备,如今被国产设备拉低至50万元以下,这一重大突破为我国彩超设备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直接升级和普惠性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王晓庆还特别提到,美国一些知名医院的医生也在使用国产祥生超声设备,这足以证明国产设备的优质性能和国际竞争力。
从上海联影到无锡祥生,这些企业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做中国的民族品牌”。上海联影的董事长俞晔珣透露,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他们也有顾虑和困惑。莫若理指出,虽然祥生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国内市场却面临困境,主要局限于二级及以下的医院,三甲医院的检查设备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这种局面使得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型设备的更新周期较长,给后来者留下的份额有限。
在心脏支架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上海微创为例,他们的产品已经全球数千家医院使用,并在冠脉药物洗脱支架领域连续10年领跑中国市场。尽管在市场竞争中遭受了外资品牌的打压,但国内企业的创新力和实力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潘孔荣表示,随着国产支架的推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招标价已经降到一万元以下。现在微创第三代支架的定价在1万七千元到一万八千元之间,与国外品牌价格相当。即便在创新产品方面取得突破,国内企业仍然面临市场推广的难题。一些自主创新型医疗器械的价格在招标采购中被压低,遭遇不公平待遇。
在脑起搏器领域,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郝红伟介绍,脑起搏器是尖端植入式医学电子装置,技术门槛极高。经过清华大学的科研攻关,我国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难题,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制生产并临床应用脑起搏器的国家。尽管国产脑起搏器的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却依然面临进医保的难题。
探访国产医疗设备的新征程:降低成本,挑战市场壁垒
探访医疗科技前沿,国产医疗设备的新进展引人注目。某企业推出的产品,其价格相较于美国美敦力公司的同类产品,降低了约一半。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每名患者双侧植入的器械费用降低至约13万元。这一成就,让人对国产医疗设备充满了期待。
挑战与机遇并存。郝红伟指出,虽然去年品驰产品的销售已经达到1000台,相较于美国美敦力的1800台,成果显著。但由于十多年的科研投入和医保对国产产品的不支持,公司仍处在亏损状态。他对此表示了无奈与抱怨。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无创呼吸机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境遇。尽管某些国产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已成功突破欧美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甚至赢得了德国医疗保险的认可,但在国内市场却常因“国籍”观念遭到冷落。苏州凯迪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他们的高端无创呼吸机已进入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但推广难度极大。
江苏省苏州市食药监管局副局长陈建民对此表示,德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中国企业能拿到德国医疗保险的认可,是实力的体现。而苏州凯迪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导的中、欧、美科技人才组成的一流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呼吸治疗设备等,已拥有多项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负责人认为,“国籍”观念是制约国产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国内医疗产品技术日益成熟,但很多医院仍认为国外设备的技术水平更高,担心国产设备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很多大医院在招标时都明确表示“不买国产设备”。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建议应给予在国内市场上已经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国产医疗器械设备一些支持。比如,在采购招标上,将国产产品纳入优先采购目录。企业和专家也呼吁国内医疗机构更多地关注国产医疗设备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给予国产设备公正的评价和机会。他们相信,只要内外环境得到改善,国产医疗设备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医疗设备企业也期望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