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女子因双胞胎女儿患罕见病无药可治被逼离婚

无法承受近2万元的月药费,这位母亲只能无助地看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渐渐变得呆滞。

中国周刊记者杨洋在江苏靖江捕捉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场景。

张洋,一个上海外贸公司的职员,她的生活曾充满希望。生活的残酷面目却很快展现。她的双胞胎女儿被诊断为BH4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如果不进行药物治疗,随着孩子的成长,她们会逐渐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智障症状。曾经带来的喜悦现在变成了无尽的痛苦。

更糟糕的是,原本来自瑞士的特效药BH4药片停产了,唯一的替代品是价格昂贵的新药“科望”,每月的药费激增至近2万元。这对于张洋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负。在中国,每11万新生儿中才有一例这样的患者,这种罕见病并未被纳入全国医保范畴。

双胞胎女儿曾给张洋一家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希望。她们的出生让亲戚们赞叹不已,张洋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四个月后,张洋发现孩子们的手总是紧紧攥着,掰都掰不开。头发和眼珠变得越来越黄,她们对声音敏感,大声哭闹,有力气却不会翻身。张洋开始带着孩子们四处求医,最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被确诊为BH4缺乏症。

医生告诉她,孩子并非无药可救,但治疗药物极为昂贵且难以获取。最有效的药物是瑞士一家药物实验室生产的BH4药片,但由于罕见病人数少、研发费用高,这种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

医生给张洋提供了一个医药代表的联系方式。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张洋通过这个渠道购买了BH4药片。药物价格昂贵,每瓶BH4和辅助药品5HTP加上运费共计1040元。对于张洋来说,每月的药费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呆滞,她心如刀绞。她曾经给孩子们构想过美好的未来,用三语教学培养她们的语言天赋。但现在,这个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慢慢变傻。她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她曾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为了孩子们,她必须坚持下去。现在,她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康复,重新找回属于她们的快乐和聪明。从那一天起,张洋的世界彻底改变了,她的喜怒哀乐都围绕着那小小的白色药片旋转。

在给孩子服药之前,张洋都会先试吃药物,了解它们的口感。BH4是一片纽扣电池大小的白色药片,口感酸涩;而5HTP则是胶囊,里面的粉末如同未熟的橙子,味道苦涩。

回想起第一次给孩子喂药的情景,张洋历历在目。她小心翼翼地将BH4药片切下三分之一,磨成粉末,与一定量的5HTP混合,加入一点旺仔牛奶,用凉水和开。然后,她抱起无力的孩子,一只脚撑着桌子,胳膊支撑着孩子的头部,趁其张嘴呼吸时,将药物灌进孩子的喉咙。

喂药时,张洋总是温柔地唤着:“宝宝吃糖糖。”

奇迹在吃了十几天药后出现了。孩子的小手逐渐放松,夜间的哭闹声也变得越来越少。很快,孩子学会了第一次翻身,小手甚至有力气在头上抓挠。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能够坐起,随后开始四处爬行。最终,在学步车里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那段时间,张洋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随着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张洋开始教孩子说话。一遍遍地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第一声叫的是“妈妈”。电视里播放着少儿频道的节目,大宝和小宝互相指着对方叫“宝宝”。不仅会说,孩子们还学会了模仿。遇到村里的新鲜事,他们总会兴奋地给张洋展示。

随着孩子的日益康复,张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购买了小电动车,方便带孩子出游。并开始为孩子上小学的事情做打算。虽然她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孩子有些不同,但坚信他们“总归是可以读书的了”。

为了给孩子购买昂贵的药物,张洋和丈夫不得不回到上海工作,将孩子们留在父母身边照顾。每天下班走出地铁站,她迫不及待地拨通家里的电话,只为听听女儿们叫“妈妈”的声音。

早晨的闹钟一响,张洋便迅速起床出门。尽管单位规定的上班时间是9点,但她几乎每天8点30分就已到达办公室。她珍惜每一刻的时间,烧水、沏茶,等待老板和同事们的到来。

对于张洋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赚钱给孩子买药。在公司,她负责出口到日本的外贸产品全线工作,从联系客户到盯货出厂直至装箱运输,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她的严格把关。就连商品标签上的日文和识别码,她也逐字核对。每天的工作繁重而琐碎,出差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压力巨大,但张洋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孩子的健康不懈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