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韩愈有哪些成就?为何能成为唐宋八大家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更是一位诚毅伟丈夫,他的人格伟岸,不畏权贵,刚直敢任。他的生命历程,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划过一道独特的轨迹。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原地区的文人墨客如繁星般涌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尊崇儒道,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文人在官场中往往举步维艰,难以施展才华。

韩愈,这位杰出的文人,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政治领域,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文人所能达到的顶峰。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韩愈一生中的诸多不幸与失败。

自小开始,韩愈就被命运捉弄。在他刚刚能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不久之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他彻底沦为孤儿,失去了父母的宠爱。过早的丧失双亲让韩愈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孤独。

命运似乎总是捉弄于他。在韩愈刚满九岁时,他的兄长因党派争斗失败而遭贬官流放。途中他染上了风寒,不久便去世了。至亲的相继离世让韩愈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这些不幸的经历并没有击垮韩愈。他由嫂子抚养长大,过早地见证了亲人的离世,使得他对生死有了独特的见解。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成长又让他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

尽管经历了悲惨的出生和坎坷的童年,韩愈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决心。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儿时的刻苦努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据考证,韩愈七岁时就能“日记千百言”,稍长则具备了口成章的能力。如此出色的文学天赋为他在文坛取得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韩愈的仕途之路并不顺畅。从《XX》关于韩愈的记载来看,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在贞元二年。那时候的韩愈已经十八岁了,他离开宣城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当时政权初建不久,各方面尚不完善,寒门贵子的出头机会有限。尽管韩愈是宦官之家出身但没有得到父亲的帮助,他前三次科举考试都以落榜告终。直到第四次才终于荣登榜首。然而即便考中进士科也不能直接为官还需要经过吏部的筛选考察。在吏部韩愈同样遭遇了挫折多次被觉得尚不具备为官能力而不能出仕直到多次尝试后才终于通过。而此时韩愈早已三十多岁已到了人生的而立之年。

入仕后韩愈被派往担任博士为国子监学生授学讲书这样的官职在唐朝的官员体系中毫不起眼。而韩愈早已成家生活的无奈和理想的难以实现迫使他不得不寻找势力集团投靠。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投靠当时的李实一个饱受百姓抱怨的贪官。李实苛扣军饷中饱私囊茶毒百姓百姓对其怨声载道。然而为了生存和官场上的压力韩愈不得不屈服于世俗向李实妥协并对其进行吹捧最终得到了提拔成为监察御史。

唐宪宗时期,佛教风靡全国,宪宗自身也对佛骨痴迷不已。在他的引领下,各地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信奉佛教的热潮。百姓们为了向佛祖表忠心,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自残自焚。此情此景令韩愈深感社会风气日渐沦丧,于是挥毫泼墨,撰写了振聋发聩的《论佛骨表》。

韩愈的直言触怒了宪宗,差点招致杀身之祸。那时的韩愈已五十二岁,且因这次直言被贬谪至遥远的广东。面对仕途的挫折,韩愈倍感失落,开始努力争取回京的机会。幸运的是,唐宪宗驾崩后,继位者对韩愈的文学作品青睐有加,让他的仕途重新焕发生机。

许多人眼中的韩愈是青年时的翩翩公子,中年时的气质出众。历史考证揭示的晚年韩愈并非如此。那时的他,身材较为宽大,胡须浓密,牙齿却掉得较早。从他三十五岁时写的一首《落齿诗》中,我们可以窥见端倪:“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或许正是因为韩愈历经颠沛流离,使得他未老先衰,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到了四十多岁,他便尽显老态。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家,晚年疾病缠身。为了改变现状,他开始潜心修道,但人的寿命并非潜心修道所能改变。最终,韩愈在五十六岁时离开了人间。

韩愈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既有文人的耿直与率真,又掺杂着政治家的世故与诡谲。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被后世文人所推崇,他的骈文更是后人所称道。韩愈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并不代表他世故。正如他所写:“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作为时代的精神偶像,韩愈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功名还是文才,他都堪称历史罕见。在自我评价中,他却认为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失败。他觉得自己志向未达,一生跌宕起伏,孤苦伶仃。这样的韩愈,展现了他最为真实、有血有肉的一面。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文人,继续为梦想而努力,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

上一篇:美国照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