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虽然满清王朝被推翻,但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下,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清室的条款。这使得末代皇帝溥仪得以继续在故宫中生活,沿用宣统年号,享受着皇帝的生活。
1922年,年仅17岁的溥仪迎来了他的婚礼,为了使之体面风光,特设“大婚礼筹备处”。一时间,身着传统服饰的遗老遗少们纷纷在北京街头亮相。婚礼的消息传出后,各方送礼者络绎不绝。各路军阀如勋、张作霖等都备有厚礼,各省也纷纷前来祝贺。其中,广东作为辛亥革命的首倡之地,赠送的贺礼尤为丰厚。
冯玉祥的政治理念多变,但他坚定的反帝立场始终未变。早在1915年,袁世凯意图称帝时,身在四川的冯玉祥便与护国军首领蔡锷联手,说服四川督军陈宦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陈宦作为袁世凯的亲信,此举无疑给了袁世凯沉重的一击。
1916年,张勋复辟之际,冯玉祥迅速回到部队,组织讨伐军,平定复辟丑剧。他提出将溥仪赶出故宫,把皇宫财产和文物收归国有。因段祺瑞的反对,冯玉祥的主张暂时无法实施。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再次占领北京,将贿选总统曹锟赶下台。一些遗老遗少和保皇党人散布清帝复辟的谣言。针对此情况,冯玉祥决定立即将溥仪赶出故宫。同年11月4日,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被内阁会议决议通过。次日,鹿钟麟宣布了新的优待条件并限令溥仪出宫。溥仪当日便带着妻妾、部分太监和宫女搬出故宫。据说解放后周恩来曾提议将溥仪安排到故宫劳动被拒后安排了其去植物园工作至今极少有机会再去故宫了。这成为一代皇帝命运的转折点和历史的见证。
与此同时在西域方面成吉思汗西征军回师后蒙古汗国西方的花剌子模王朝经历了内部的争斗和外来的侵略最终子孙悉数灭绝与此同时蒙古灭金后西方与钦察部接壤的罗斯诸国不断抵抗蒙古的侵入最终在内争不断和外部侵略下逐渐衰弱而东方的蒙古汗国日渐安定稳定的发展态势逐渐显现出来成吉思汗在世时也曾有意远征欧洲来扩展疆土这一宏大的计划随着西方各部的衰落逐步显现出实现的契机在公元1234年,窝阔台汗在和林召集诸王与将领,高举成吉思汗的旗帜,昭示着远征诸国的雄心壮志。这一壮举不仅昭示了蒙古帝国的扩张野心,更彰显了其统一和强大的气势。随后的几年里,蒙古帝国西征的脚步越发坚定。
在1235年的春季,窝阔台汗在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商讨西征。当时,察合台提议派遣各房的长子和长孙率领军队出征。参与西征的将领阵容堪称豪华,包括术赤的次子拔都、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和长孙不里、窝阔台汗的长子贵由以及拖雷的长子蒙哥等。除此之外,还有熟悉西线战况的猛将速不台。这些将领统帅着蒙古的精英部队,兵力共计12万至15万。
西征的战略目标清晰明确,首先是以部分兵力攻取不里阿耳和钦察部,排除两地的威胁。随后,合力攻破俄罗斯,再向加里西亚、匈牙利和波兰等地发起进攻。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血腥的远征,旨在将蒙古帝国的疆域进一步向欧洲延伸。
1236年冬季,拔都命令速不台攻取不里阿耳。速不台率领先锋部队迅速攻占了不里阿耳城,并对此地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焚毁。这一胜利为蒙古军进攻北罗斯消除了右翼的威胁。随后,蒙古军转向钦察部的征战。蒙哥率领部队在渡河时遭遇钦察人的,但蒙古军依然取得了胜利,并进入了钦察本部。部分钦察部首领选择投降,而另一部分则坚决抵抗。蒙古军发动猛烈攻击,消灭了对方的抵抗力量。
在打开了进攻北罗斯的大门后,蒙古军在拔都的指挥下继续向罗斯境内进军。他们利用冬季河川封冻的机会,骑兵自由驰骋,迅速穿越罗斯境内。面对蒙古军的进攻,罗斯的城堡无法抵挡炮石和的攻击。蒙古军兵临也烈赞城下,因遭到拒绝接受和谈条件而展开猛烈攻城。最终,也烈赞城被攻破,其侯爵及诸将领战死,城市被焚毁。
随后,蒙古军继续向弗拉基米尔公国发起进攻,先后攻破多座城镇,最终围攻莫斯科洼城。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莫斯科洼城被攻破并遭到焚毁。至此,蒙古军完成了对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侧翼包围。整个西征过程中,蒙古军展现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术智慧。
至于“基督将军”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的原因,这是另一段历史。冯玉祥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活动而广受关注。他赶溥仪出故宫的决策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历史背景。这一事件与上述蒙古帝国的西征历史并无直接关联。
以上是关于蒙古帝国西征的一段生动描述和解释。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历史频道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