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积累,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在2025年迎来了重要的调整,将高血压的诊断门槛从原先的140/90 mmHg下降至130/80 mmHg。这一调整对于更早识别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以及强化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标准的界定与分级简化
新标准规定,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达到或超过130/80 mmHg即被诊断为高血压。这一标准尤其关注中青年群体,旨在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向前延伸。分级简化后,高血压被分为一级、二级,并增加了风险分层的概念,以便更精准地评估和管理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调整标准的医学依据
此次标准调整基于大量的心血管风险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显示,血压达到或超过130/80 mmHg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而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能够带来明确的心血管获益,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三、争议与现状
标准的调整也曾引发一些争议。特别是在2022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首次提出下调标准时,医疗界对患病人数激增和医疗资源压力的增加表示担忧。新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标准调整的正式落地,并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这有助于节约长期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如何应对新标准
对于新标准的实施,有几个重要的应对建议。单次血压升高并不直接确诊高血压,需要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以确认诊断。对于非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和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高危患者或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人群,需要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五、国际对比
与欧洲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相比,中国的标准体现了区域流行病学特征和医疗策略的平衡。欧洲指南将理想血压定为小于120/70 mmHg,而中国结合国情保留了140/90 mmHg作为治疗基础目标,并推荐耐受者降至更低水平。这一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医疗资源的差异。
这次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调整是基于的医学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旨在更早地识别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推动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这对于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