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国人健康变化的深入研究报告,揭示了令人深思的数据。在跨越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出现了五大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既带来了喜悦,也夹杂着忧虑。
这份名为《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的报告,由美国的华盛顿大学精心完成。通过对全球各地240种死因的死亡率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中国人的健康问题主要发生了五大变化。值得欢庆的是,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了8.6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6岁延长到73.5岁,女性更是从70.2岁延长到80岁的高龄。在这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讯息。
中国70岁及以上人群中,中风成为最主要的死因。慢性肾病、老年痴呆症和肺癌的致死率均呈现惊人的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慢性肾病的致死率上升了147%,老年痴呆症上升了121%,肺癌则上升了103%。尽管这些数据令人沮丧,但也有积极的改变——肺炎的致死率大幅下降,减少了56%,疟疾的致死率更是减少了8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些健康数据的变迁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医保体系的良好保障等因素紧密相连。而慢性病的攀升和癌症的高发则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元且复杂。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油、高盐、高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是造成慢性病和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土地污染等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这份报告揭示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曾强指出,这个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忽视环境和健康的代价。虽然GDP在增长,但我们不能破坏环境和健康。虽然预期寿命在延长,但我们应更关注健康寿命,即保持身体健康、不依赖药物维持生命的时间。
面对这一系列的健康变化,我们需要从病后治疗转向病前预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管理知识。重视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还应杜绝药物滥用,避免药物对身体的伤害。
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人健康变化的窗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警惕药物滥用,护航老年患者健康之路
上海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全市的17家二甲以上综合医院中,近三分之一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竟然源于药物滥用。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这一问题更是严峻。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中药的滥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长期自行乱服中药调理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国人健康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此,记者特地请教了多位权威专家,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出发,为大家普及防病之道。
健康生活的每一细节都关乎我们的生命质量。专家曾强建议,想要延年益寿,应做到以下几点:保持一日三餐的规律,食物多样化并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确保良好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坚决限酒;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持之以恒;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的隐患。
远离中风,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崔丽英强调,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定期的血压、血糖监测也至关重要。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及早减重更是刻不容缓。一旦老人出现脸部、肢体麻痹或无力,言语不清、流口水、行走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刻就医。
肾脏的健康同样需要我们悉心呵护。中华医学会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香美院士指出,预防肾病应坚持低盐、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多饮水且不憋尿。限酒,避免药物滥用也是保护肾脏的重要措施。
肺癌的预防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表示,拒绝和二手烟是远离肺癌的第一步。使用环保装修材料、避免室内污染,以及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也是关键。
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认知障碍也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表示,老人出现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对于前者,建议老人培养动脑的兴趣爱好;对于后者,控制好血管病变是关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实践的。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