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举债扩张后半场牧原股份能否持续高盈利

在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日子里,备受市场瞩目的牧原股份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这家被誉为“猪中茅台”的企业,凭借其出色的业绩表现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统计,其净利润飙升至令人惊叹的207至212亿元,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惊人的逾十倍!这不仅展示了公司的强大盈利能力,还揭示了市场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前景的极大信心。

在这份喜人的成绩单背后,牧原股份的另一则公告却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截至去年末的短短几个月内,该公司的借款余额已突破300亿元大关,新增借款额更是高达近两百亿元。面对如此高额的债务压力,人们不禁对这家生猪养殖巨头产生了质疑:它的扩张战略究竟能否持续?它的高杠杆能否继续支撑其未来的扩张计划?

事实上,牧原股份一直以其独特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著称于世。这种模式下,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进行产能扩张,从而确保其在生猪养殖市场的领先地位。这种扩张战略的背后是高额的债务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尽管其负债规模在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牧原股份在资本市场上依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从债务规模来看,牧原股份的总负债规模已近惊人的近四百亿元。这与其创始人秦英林夫妇带领下的早期养猪业务大相径庭。如今的牧原股份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子公司和广泛的业务布局。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和项目的推进,公司的负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这也使得市场对牧原股份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质疑。毕竟,养猪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盈利能力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那么,面对如此高额的债务压力,牧原股份能否继续维持其傲人的盈利能力?其扩张战略能否继续持续下去?这些问题无疑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除了债务问题外,牧原股份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从发行债券到申请贷款,再到发行可转债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其融资活动的频繁和灵活足以反映出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随着融资活动的不断增加,公司的债务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毕竟,作为一家以重资产运营为主的公司,如何平衡债务和盈利能力的关系是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良好的信誉记录,这无疑为其未来的融资之路增加了更多的信心保障。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佼佼者之一,牧原股份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市场的心弦。让我们期待其未来的发展吧!激进扩张:行业巨头牧原股份的抉择与挑战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生猪行业中,主体参与者众多,以散养户和家庭农户为主。这个市场极度分散,效率相对较低,行业进出壁垒也相对较低。常常受到供给侧冲击事件的影响,如蓝耳病与非洲猪瘟等疫病的全国性暴发、环保去产能等。这些冲击有可能一次性大幅清退低效产能,为行业巨头如牧原股份腾出利润、融资、政策空间,每次冲击都会使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期,牧原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在2020年1-9月份共销售生猪1188.1万头,并预计全年出栏生猪数量将在1750万至2000万头之间。显然,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显示出牧原股份的扩张野心。公司的扩张步伐并非毫无顾忌,而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及盈利标准。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梳理牧原股份的历年年报发现,虽然公司的营收和生猪出栏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其盈利能力却随着行业周期波动而波动。在行业的巅峰时期,如2016年,牧原股份的归属净利润和净利率均达到历史高点;而在行业低谷的2018年,虽然公司营收仍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大幅下降。

进入2019年,生猪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影响,牧原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明显,扩张与淘汰总是相伴相生。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目前行业处于本轮猪周期盈利阶段的三分之一位置,虽然生猪价格仍高位运行,但整个行业产能正在恢复,近两个月来猪肉价格已明显回落。各大猪企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这可能会加速周期的下行。

卓创资讯高级分析师李晶也预计,按照生长周期,2020年9-10月前后生猪出栏量或将明显增加。这对于养殖公司来说,意味着盈利空间的压缩。但对于育肥场来说,后期可能面临猪价下滑至低点的风险。扩张速度快的企业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在他们看来,企业应当理性安排生产计划,避免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因为一旦行业周期下行,企业可能面临利润大幅缩水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冯永辉认为当下企业的扩产规划过于激进应降温而非鼓励疯狂扩张。扩张固然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过度扩张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谨慎权衡规模扩张的量与度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对此牧原股份回应称生猪市场空间大其坚持自育自繁大规模一体化生产模式能够适应未来生猪行业的变革发展趋势。

对于牧原股份来说如何平衡规模扩张的量与度是其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市场机会巨大但企业也必须面对周期波动的现实和行业内的竞争压力。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