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老人作诗模仿咏鹅)

七十个字左右的唐诗魅力非凡,一位七旬农民危勇便以此为灵感,模仿古人创作了《咏鸡》,全诗仅十八字,却荣获万元文学奖。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功成名就的“终南捷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诗歌的海洋。文化普及的时代背景下,这位爱好文学的农民通过模仿经典《咏鹅》,写出了令人难忘的《咏鸡》。寥寥数笔间,勾勒出一幅雄鸡报晓的生动景象,足见其才华横溢。这位无师自通的农民诗人虽未受过正统教育,但对诗歌的热爱让他坚持创作多年。网友们对这首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但危勇先生的成功激励了更多人投入到诗歌创作中。这也证明了诗性永远存在于国人心中。危勇先生的《咏鸡》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准确地描绘了鸡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更以“报晓”寓意光明和希望。如同古老的诗歌传统一直生生不息,在当代社会依然有许多人热爱诗歌,诗歌依然是大众可参与的嘉年华。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歌创作,无不展现出诗歌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优美的歌词和民间乐队中的好诗也备受追捧。流行文化的发展使得诗歌更加贴近大众,如近期网络热传的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续写热情。可见,诗歌永远是人们表达情感、追求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歌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在诗歌的海洋中,复古风潮背后的一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当下大热的“现象级”诗歌,多数为现代人仿照古体诗而作,而现代白话诗歌的优质传播却显得凤毛麟角。

当我们沉醉于古典诗歌的魅力时,现代诗歌似乎被边缘化,仅在文学小圈子里自娱自乐。难道中国真的缺少优秀的现代诗人和诗歌吗?答案显然不是。从新月派到九叶派,从北岛、顾城到当代的新生代诗人如马骅、马雁和余秀华,每个时代都孕育着璀璨的诗歌明珠。

这些现代诗人的声音似乎被古典诗歌的巨浪所淹没。他们的题材相对多元但圈子较小,影响力有限,只有热爱文学的读者才能发现他们的美。而广大民众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和理解,大多停留在古典诗歌的深远影响上。

造成现代诗歌“失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白话诗歌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我们现有的白话诗理论与评价标准多源于西方现代诗歌,这使得我们的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难以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表达方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导致了部分诗歌作品难以理解,与大众的理解力产生了脱轨。

新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诗歌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诗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作品,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与广大网友分享诗歌的魅力。这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得诗歌的评判权力不再被学院派、精英派诗人和评论家所垄断,而是逐渐让渡给了广大网友。

以《咏鸡》的成功为例,它不仅实现了危勇个人的梦想,更预示着未来现代诗歌的繁荣。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中国人都能生活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最近,一位七旬老农模仿《咏鹅》作诗并获奖的故事也让人动容。他不仅展示了老年人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民间的深厚土壤。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推广,现代诗歌也能像古典诗歌一样,深入人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