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多家上市药企辐照灭菌过期药后再卖入药店

作为一种灭菌保鲜技术的“辐照”,在食品、药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近期,《中国企业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国内众多中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及部分药品制剂均可以采用辐照方法进行灭菌处理。特别是在针对一些不耐高温、成分易挥发的原料、制剂、辅料和药材时,辐照技术显得尤为适用。由于行业管理混乱,重复辐照、大剂量辐照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中药企业甚至公开利用钴60辐照灭菌。

业内人士透露,卫生部曾经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辐照并不适用于所有药材。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并未遵守这一规定,而是偷偷进行照射操作。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教授介绍,采用辐照技术灭菌的主要是一些易霉变的中药,如地黄、大黄以及含糖分高的药材。由于辐照灭菌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备受药企青睐。

药品制造企业和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违法给过期药品、食品进行辐照。为了节约成本,厂家对辐照更是视而不见。在湖南一家辐照中心的暗访视频中,记者看到等待辐照的药品中包括“妇炎康片”等。《三湘都市报》等媒体也报道了湖南部分药品公司的过期药品在湖南辐照中心进行辐照的情况。

对于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重复辐照现象,大多数经营者并不进行辐照后的微生物检测,导致很多药材接受辐照后菌检不合格需要重新照射或者制成成药后再次进行辐照。据了解,由于药品种类繁多,送照产品的情况千差万别,而辐照机构也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因此重复辐照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卫生部于1997年发布了《钴60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对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辐照种类和剂量进行了规定,但业内普遍认为,企业并不按照标准操作,而相关部门也没有可参照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允许辐照的中药材品种只有一小部分,而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及饮片、成方制剂等共计1000余种。

尽管行业内均普遍采用钴60灭菌技术,但药店所有的药品包装上并没有见到辐照标识。按照卫生部的《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辐照灭菌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明“辐照”字样。《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多家药店走访时并未发现印有“辐照”字样的药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钴60辐照对很多包装材料有影响,比如可能导致塑料瓶发黄、玻璃瓶变色等问题,这可能是企业不愿在包装上标明的原因之一。

虽然辐照技术在药品行业有一定的应用,但由于行业管理混乱、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不规范操作等问题,给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带来潜在的风险。需要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操作标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也需要加强消费者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药品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环节,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药品与食品的辐照之路:解读其背后的技术与风险

在当今的药品与食品加工过程中,辐照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选择。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背后的争议与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

铝箔包装作为常见的药品包装材料,在接受辅照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当剂量超过特定数值,如0GR时,会对药品含量产生影响。对于辐照残留的问题,一些厂家选择回避,不愿透露其产品是否经过辐照处理。

据业内人士透露,药品的辐照灭菌与药品的包装规格、自身特性以及照射剂量密切相关。当前,药品辐照并没有具体的标准,许多公司的口服固体药品,特别是中药丸剂都进行了辐照处理,但具体的剂量和强度只有辐照中心掌握。这引发了对中药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影响的担忧,期待国家出台相关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超标辐照可能会引发癌症。由于辐照灭菌效果显著且时间短,重复辐照、大剂量辐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方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按照GMP标准,药材的前处理是确保微生物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关键。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种类繁多、前处理标准化困难、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一些企业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出现问题,致使产品的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为了达标,这些企业可能选择大剂量辐照,但这也导致了药材的辐射剂量远超过国际标准。

辐照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改变分子结构的化工技术,也就是核辐射技术。它虽然能有效地杀灭害虫、虫卵、病菌等,但也破坏了食物的营养结构,可能导致DNA损伤。中南大学教授陈玉详对此表示担忧,他强调重复辐照或超标准使用辐照剂量的乱辐照行为,可能会引发癌症、青光眼等疾病。

一名从事药品加工工艺研究的专业人士也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表示,经过辐照的食品或药品确实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他进一步透露,目前药品的辐照并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国的辐照厂在经营范围内大多都包含了此项目,甚至一些乡镇都有辐照厂的存在。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高效灭菌的我们如何确保药品与食品的安全?这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以及部门的共同努力,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法规,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