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狡诈多疑吗?真假曹操面纱揭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狡诈多疑吗?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一起真相。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天下局势观,虽然他在小说中把人物脸谱化,但他在描述天下形势时,眼光独到,精准如鹰。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让人误解甚深的历史人物——曹操。曹操,一个极其复杂的枭雄。

让我们先来曹操的出身。他号称是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人,但他的血统可能并不纯正。他的父亲身世扑朔迷离,《三国演义》对曹嵩的记载模糊异常。在后人的修改注解版本中,指出曹嵩本为侯,是曹魏政权名将的叔父。

这样看来,曹操与夏侯惇的关系就成了堂兄弟。而在东汉末年,之一的陈琳在为东汉军阀起草檄文时,称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阉人曹腾收养的乞丐。按照陈琳的说法,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使得后人难以相信这一说法。

再来看曹操的发家史。在军阀割据的乱世,要想成为一方枭雄,军事力量是基础。曹操通过举荐和征辟制进入官场,作为权宦子弟,他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官场。曹操早年为官刚正不阿,对待违法乱纪的皇室贵族和地方豪强毫不手软,因此在豪门贵族中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78年,曹操被免去洛阳官职,过上了隐居生活。公元184年,他重新回归朝廷,开始了讨伐黄巾军的历程。由于曹操在这场战乱中屡获奇功,很快就被朝廷升为济南相。但曹操在东汉朝廷依旧待不下去,于是他又一次选择离开官场。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控制朝政,曹操加入袁绍领导的讨董军。讨董联军因利益不一而解散后,曹操在山东地区的黄巾军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被请出山。他凭借出色的军事谋略击败黄巾军,将降兵收编为青州兵,这是曹操的主力军事力量。逐渐看透东汉朝廷黑暗的曹操,也滋生出了野心。

公元196年,颇具政治眼光的曹操亲自迎接被冷落的汉献帝,成功榨取了汉献帝的政治价值。公元200年,野心勃勃的曹操与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在官渡展开生死较量。弱势的曹操听取谋士的建议,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然而官渡之战后,曹操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对部下大发雷霆,而是烧掉了所有投降信,对部下语气和缓地说:“袁绍之强,连我都不能自保。”这种包容和理智的行为展现了曹操的另一面。有人会说曹操是在拉拢人心准备秋后算账但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也许就会被解读为不同的含义。这正是我们受脸谱化影响的结果。白脸的曹操总是被描绘成狡诈和多疑的形象但实际上真正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英雄。他的野心不仅仅是一方诸侯而是坐拥天下但最终遇到了刘备和孙权等对手落得仓皇难顾的下场。尽管曹操也有缺点但他的多疑并非不可理解。早年他与志同道合的盟友共同逃亡时经历了许多艰辛这也使他更加谨慎多疑。总的来说真正的历史并非简单的黑白两面而是复杂多变的正如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一样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和解读。曹操,这位生性多疑的豪杰,对吕伯奢的善意产生了误解。在他眼中,吕伯奢的殷勤款待不过是缓兵之计,意图待官领赏。当他看到吕伯奢在磨刀时,这种疑虑更是被无限放大,促使他痛下杀手,灭了吕家满门。事后,陈宫察觉真相,曹操却冷漠地抛出了一句让人心寒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如同寒风吹过,让陈宫心灰意冷。人家吕伯奢好心收留你们,你们却因为误会而灭绝其全家。事发后,曹操不仅未表现出应有的悔意和自责,反而以自我为中心,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的行为,让陈宫深感失望,认为曹操的多疑与冷酷无情让人无法接近。于是,他决定远离曹操,终身不再与之共事。

若说曹操在早期因阅历不足,缺乏信任,行事谨慎多疑尚能理解,那么在统一北方后的他,依旧无法学会说一句温暖人心的话。在公元208年,他亲率百万大军南下攻吴时,那种自以为战无不胜的傲气使其不听劝阻,结果惨遭孙刘联军的大火攻伐。倘若不是念及旧情得以逃脱一命,曹操的一世英名便毁于一旦。

脱离战场的曹操痛苦万分,他号啕大哭,悲呼“若奉孝在,孤何至于此!”他口中的奉孝是助其统一北方的谋士郭嘉。民间有传言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意味着诸葛亮的才智虽能与天下三分,却不及郭嘉统一北方的伟业。曹操的哭泣与自责似乎是在指责那些曾劝阻他的将领,埋怨他们若如郭嘉便不会让自己走到如今这步田地。这样的行为让人心寒齿冷。

罗贯中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狡诈多疑、忘恩负义的曹孟德形象。曹孟德的一言一行,虽然反映了他的真实个性,但也让他失去了民心,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持续走低。尽管如此,历史上的曹操依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的复杂人物。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情感和复杂性,远非《三国演义》中的简单描绘所能涵盖。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