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蛊究竟是什么东西?

《捕蛇者说》背后的真实故事

在古老的永州,荒野之中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其黑质白章,犹如天地间的神秘之物。这种蛇,一旦触及草木,便能使它们失去生机。若咬人,更是无法抵挡其毒。这看似凶猛的蛇,却有其独特的价值。捕得之蛇,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作为药物,对治疗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有着神奇的效果。它成为了太医每年两次征收的珍贵物品,也成为了百姓们争相捕捉的对象。这就是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所描述的场景。

柳宗元的描述并非虚构。尽管有人因柳宗元描述的异蛇特性而质疑其真实性,认为这只是他为了强调“苛政猛于虎”而创作的艺术形象。在宋史中的记载以及我们对蛊的深入了解,为我们揭示了真相。《捕蛇者说》并非只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基于真实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南宋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关于永州养蛊者的迁徙事件。这里的“畜蛊者”实际上就是养蛇的人。在我国,“蛊”一词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最初的“蛊”并非人为制造的东西,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解。古人因认知有限,加上巫医和巫术的误导,将某些疾病和无法解释的现象与“蛊”联系起来,使其变得神秘而恐怖。

关于“蛊”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人工培养的毒虫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实际上,根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所谓的“蛊”,其实就是人工养殖的蛇。我们知道,蛇是肉食性动物,各种活体小动物都是它的食物。养蛇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活体小动物作为饲料,这也使得人们逐渐学会了养殖技术。

柳宗元的描述中,提到了捕蛇者捕捉到的蛇需要暂时饲养,等待官府收购。这表明唐代已有养蛇的需求和市场。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永州的养蛇业逐渐发展起来。因为普通百姓对养蛇业者存在恐惧和歧视,地方也采取了歧视性的政策,将他们迁移到偏远地区居住。

永州地处湖南西南部,气候湿润,物种繁多,特别适合蛇类生长。这里的毒蛇有十余种,包括蝮蛇、五步蛇、银环蛇等,它们都具有“黑质而白章”的特征。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时,正值唐朝衰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为了生存,百姓们不得不冒险从事养蛇和捕蛇的行业。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捕蛇者说》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残酷现实和百姓的艰辛生活。柳宗元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展现了他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古老的湖南,曾经存在过十四州,共六十六县,然而户口仅登记了97286户。其中,永州,这片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区域,经济落后,人口稀少,最多时也只有一两万户。时光流转到乾德二年(964年),永州出现了从事养蛇业的人们,竟然有326户投身其中,可见养蛇业在永州已经颇具规模。这些捕蛇者的后裔,在太平盛世的曙光中迎来了新生,却又因新的政权更迭被驱散至深山老林。这正是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生动写照。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一个人——滕子京。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他的人品和文品又如何呢?

滕子京(990-1047),名宗谅,河南洛阳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刁氏夫人抚养他与弟妹长大。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并在天圣年间多次担任地方职务,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才干。他在泰州军事推官的任期内,修筑了捍海堰,对海堤进行了有力的防御。他还历任多地知县,最后调任京城担任殿中丞。他的生涯充满了波折,多次因直言劝谏而被降职,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滕子京的人品高尚,他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在泰州修筑海堤时,面对风暴潮涨,他成功地安抚了兵民,并率先赴险,保卫了海堤。他的行为赢得了同在现场督工的范仲淹的敬意,两人成为了深厚的朋友。滕子京在担任湖州知州时,得知一位进士病逝后无力安葬的情况,他亲自前往祭奠,并出资为其安葬。这些事迹充分展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厚抚恤孤的品格。

滕子京在戍边期间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胆识。当西夏入侵时,他临危不乱,招募农民守城并派遣勇士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他还厚抚羌族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御敌深受边民爱戴。此外他为国家新政的执行承担责任体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担当精神。这些事迹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苏子美的《滕子京哀辞》和范仲淹的《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都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和崇高评价。历史上对滕子京的评价也是高度赞颂他的才华和品格。总的来说滕子京是一个为人正直、敢于担当、仁爱宽厚、才华横溢的人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滕子京与范仲淹的深厚情谊及《岳阳楼记》背后的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这两位人物的交汇,谱写出了一段深厚的友谊篇章。自1015年同年及第后,他们开始了相知相惜的人生旅程。从朝堂上的直言敢谏、抵御西夏,到生活中的互相扶持、诗歌互赠,他们的交情如同磐石般坚定。在范仲淹的《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中,他深情地写道,他与滕子京的一生中,忠孝相勉,不幸与遗憾相互慰藉。

滕子京与范仲淹的交往并非一帆风顺。庆历新政推行时,保守势力掀起了一场针对范仲淹的风波,而滕子京亦受到了波及。关于滕子京在岳州的经历,传闻中有诸多所谓的“恶行”,然而这些所谓的罪行究竟从何而来?又有哪些史料记载了这些所谓的“恶行”?滕子京修楼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岳阳楼记》背后的深意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历史的深处。

对于《岳阳楼记》,人们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规劝,有人认为是策励宣言,还有人认为是提倡先忧后乐的精神,或是赞扬滕子京的精神。深入其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真相。滕子京驰书求记之时,范仲淹正经历庆历新政失败的打击,边关戎务繁忙,肺疾缠身。虽未到岳阳实地考察,但洞庭湖、岳阳楼的名胜地位以及滕子京的乐天知命精神,使他决定以此为题材撰写《岳阳楼记》。

滕子京的修楼行为并非单纯为了个人名誉,而是出于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岳阳楼记》不仅是范公对滕子京的赞美,更是他寻找的典型代表。范公借此反击那些以“朋党论”使“庆历新政”夭折的保守派,策励同仁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先忧后乐的精神。这才是范公写《记》的真正缘由。

在历史的长河中,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和《岳阳楼记》背后的深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们的交往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情感历程,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而《岳阳楼记》更是范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对友人、对时代、对国家的深深关切与期望。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