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在已开通地铁服务的中国41个城市中,仅有五个城市在扣除补贴后依然能够实现盈利,它们分别是武汉、深圳、济南、上海和常州。让我们对这些城市的地铁运营情况做一番详细的。
一、盈利明星城市
武汉,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归母净利润15.7亿元之姿,扣除补贴后仍然盈利高达14.83亿元,成为唯一一个净利润超过十亿元的城市,其强大的盈利能力令人瞩目。深圳紧随其后,虽然因疫情的影响导致利润有所下降,但其在扣除补贴后的净利润仍然位列前茅。上海、济南和常州这三个城市虽然未公布具体的盈利数值,但均实现了正向利润。
二、亏损的困境
一些大城市如北京,虽然地铁网络发达,却因为高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即使在得到262.86亿元的补贴后,仍然亏损高达241.04亿元,成为唯一亏损超过百亿的城市。广州和杭州也是亏损的大户,扣除补贴后分别亏损4.56亿元和87.55亿元。在剩下的城市中,仅有五座城市能够实现盈利,其余27座城市均面临亏损的困境。
三、亏损原因
地铁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虽然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其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复杂的地质条件会导致如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勘探和施工成本攀升。地铁票价普遍低于市场化定价,且需承担社会责任,如保障民生出行,这使得票务收入无法完全覆盖成本。再加上超长运营时间、人力成本以及疫情的冲击,使得地铁运营面临巨大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地铁线路大约90%都处于亏损状态,这进一步说明盈利并非衡量地铁价值的唯一指标。
四、补贴的重要性
大多数城市的地铁运营都依赖的补贴来维持。即使是盈利的武汉和深圳,也需要的补贴来平衡收支。专家指出,地铁作为基础设施具有公益属性,需要长期的财政支持,仅仅依靠票务收入来实现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的补贴在地铁运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地铁运营面临着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大、票价低和疫情影响等多重压力。虽然一些城市能够实现盈利,但大多数城市仍需要的补贴来维持运营。而地铁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是否盈利,更重要的是其为市民提供的便捷出行服务和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