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食品检验专业主任、国家二级营养师王旭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段视频中,王旭峰老师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网友们展示了一堂特殊的化学课。他利用水和各种食品添加剂,仅仅几分钟就“合成”了所谓的“鲜榨果汁”。这一实验的目的是向学生们揭示一个真相:许多所谓的“鲜榨果汁”其实大部分是由添加剂和水调配而成的。他严肃地告诫同学们,喝饮料其实就等于喝水加添加剂,一定要“远离垃圾食品”。
王老师还透露,餐馆酒店里自称为“鲜榨”的果汁,实际上天然成分可能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由果汁伴侣调配出来的。
最近,有关添加剂的新闻频频曝光。例如,雀巢的“笨NANA”雪糕在常温下放置24小时后仍未融化,引发了人们对其中胶质添加剂的质疑。据媒体报道,雪糕中的变性淀粉、果胶、卡拉胶等胶质物主要是为了改善口感和塑形,并无太多营养价值。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这些添加剂可能会起到润肠作用,但不会被人体吸收。
明胶酸奶、问题果脯、红烧肉添加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浮出水面,将食品添加剂推向了风口浪尖。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销售的各大品牌饮料和雪糕,其包装上几乎都列有一长串的添加剂,如安赛蜜、山梨酸钾等。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香料和增稠剂等来调出美味。随着皮革胶囊变身明胶、山东大白菜用甲醛保鲜等重大社会新闻的曝光,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存在“三宗罪”: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以及将非食品添加剂用作食品添加剂使用。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吉鹤立教授指出,最严重的食品添加行为是借用食品添加剂的名义做手脚,将非食品用的添加物加入食品中,有的甚至是工业级添加物,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保存、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性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0多种,而我国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但需要强调的是,消费者不必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慌,需要打击的是非法食品添加剂。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食品添加剂”,竟然找到了1.7万余件商品。对于网上销售的食品添加剂,吉鹤立表示非常怀疑。他认为食品添加剂市场混乱,很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许多摊贩无法提供工业生产许可证和质检报告,这表明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存在严重问题。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亟待完善。按照相关法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目前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将食品添加剂推向了风口浪尖,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宣传,确保食品安全。三聚氰胺这样的物质,除了在混凝土、塑料或涂料中的特定应用之外,它在食品领域的使用绝对是个禁区。多位专家却指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我国,关于添加剂叠加使用的标准仍是空白。这意味着即使每种食品添加剂都在国家规定的含量之内,但当它们被叠加使用时,其总量可能超过安全标准。特别是陕师大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的田呈瑞教授强调,这方面的安全标准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的现有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上的监管漏洞。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主要侧重于最终产品的抽检,一旦发现违规添加,往往只是进行罚款。这种监管方式显然无法有效遏制那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的违法行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吴定教授表示,现有的监管体系过于依赖事后检测与公众舆论,属于被动性监管。
相较之下,国外在食品工业领域的监管方式更为全面。除了依赖数据检测之外,他们还重视毒理学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食品的安全性。爱尔兰农业部部长科文尼在访问南京农业大学时表示,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爱尔兰对于食品添加剂有着严格的监管措施,并且会安排专业人员深入企业一线生产,确保食品安全无虞。
吴定教授还呼吁,我国必须改变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他建议按照产品分类进行监管,并严格禁止食品企业进行贴牌生产。应消除那些大型企业底下成百上千个小作坊的存在。为了让添加剂真正造福于国民,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添加剂的滥用问题。
卫生部近期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在4月初发布的征求拟撤销部分食品添加剂意见的函数。针对卫生部拟撤销38种食品添加剂的消息,上海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专家董庆利博士表示,卫生部此举并非因为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基于这些添加剂已无技术必要性的考虑。拟被撤销的38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使用量并不大,且找到替代品也相对容易。
在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方面,国务院也下发了相关通知。两天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的名单,其中包括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饲料和养殖过程中禁用的药物和物质。这些行动展示了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坚决态度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