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普及,年轻人在面对小病小痛时更倾向于向网络寻求医疗咨询,而不是前往医院。大量的医疗咨询和问诊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这一需求。乱象也随之产生。
调查揭示,网络问诊中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许多标榜着“专家”身份的网络医生,其和医师资质难以查证。一些网站打着问诊的旗号,实则推销药品,这种行为引起了医疗专家的警惕。他们提醒公众,网上求医需谨慎,切勿病急乱投医。
空军总医院对外宣传中心的负责人许艾素分享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名患者从假冒的“空军总医院糖尿病治疗中心”网站购买药品后不幸去世。该网站盗用空军总医院的名义,导致医院差点背上黑锅。尽管医院已经开始网络打假,但这些骗子网站总能改头换面、另起炉灶,至今仍然屡禁不绝。
在庞大的网络问诊网站群落中,山寨网站尤为猖獗。一些网站假冒知名医院和专家开设在线问诊,甚至打出“权威院士一对一在线病情分析”的虚假宣传。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专家”并非真正的院士,其真实姓名和所在科室也含糊不清。这些山寨网站除了提供在线问诊与咨询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卖药。他们自行设计网页,在回复网友提问后,迅速切入正题,大肆推销公司主打药品。
北京协和医院在打假过程中也面临困境。假协和网站层出不穷,给公众造成极大困扰。因为商标注册陷入困境,假协和的网站越来越猖獗。
面对这一乱象,警方和医院都感到无奈。技术手段难以解决,这些山寨网站的服务器往往设在偏僻的外地,很难查到。即使打完举报电话屏蔽一段时间后,这些网站又会重新出现。
公众在寻求网络医疗咨询时需保持警惕。在选择医疗网站时,应尽量选择官方认证的网站,并核实专家的资质和医院的真实性。对于在线销售的药品,应谨慎购买,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网络问诊为公众提供了便利,但也隐藏着诸多陷阱。公众应保持警惕,谨慎选择,以免上当受骗。医院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打击山寨网站和虚假宣传,保护公众的利益。近期调查发现,众多假药网站通过网络问诊的形式误导患者,这些网站自称代表中央、国家科研机构或专科病医院,推出所谓的知名医生和专家进行在线问诊,实则非法销售假冒伪劣药品。这些网站采用模糊语言和不确定性的回答,规避责任和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可以以健康咨询为由进行辩解。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真正的专家往往忙于门诊工作,无暇在网络上回复留言。一些网站利用这一点,声称提供与知名科室专家一对一通话的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对此,真正的专家表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参与此类活动。
面对网络问诊的一系列问题,卫生监督部门表示,市民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可进行举报。举报过程中存在取证难的问题。由于网络医托身份未进行实名认证,导致对其监管存在真空地带。一些医疗业内人士也指出,现行的法律在保护患者权益方面存在不足。
在这种环境下,患者渴望通过网络了解医疗信息,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和来源却无法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醒患者,在咨询或问诊前务必谨慎。
要查看网站是否经过认证并具备合法资质。对于提供了真实姓名的医师、专家,要核对其执业证。建议上卫生部网站查询以辨真伪。患者可以直接拨打医院电话,确认网站是否由医院开办,并可向相关科室医生求证。在问诊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警惕,避免轻信网站的推荐。
网络问诊存在诸多风险,患者需保持警惕,谨慎选择。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网络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作为医疗人士,也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道德底线,不为非法利益所动,真正为患者健康负责。网络问诊:省时省力,热浪来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问诊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随机采访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坦言曾有过网络问诊的经历,这一数字令人惊讶。
这些网络问诊的用户群体广泛,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甚至有一些50岁以上的受访者也表示,在身体不适时,曾让子女帮忙在网上问询病因。网络问诊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从妇科疾病、小儿急症到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应有尽有。
为何大家首选网络问诊呢?答案无疑是“省时省力”。如今,不仅大型三甲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就连一些有特色专科的二级医院也是一床难求。对于可以忍受的“小病”,许多人选择先在网上问问。
市民王小姐表示:“现在大医院比菜市场还乱,挂号排队、候诊排队,办卡、划价、取药楼上楼下地跑,简直比绕迷宫还麻烦!”一位孩子的母亲也告诉记者:“带着孩子跑医院,害怕交叉感染,所以小病网上问问再去药房买点药,能扛也就扛过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有些病太过隐私,如牛皮癣、性病等隐疾难以启口,总想先在网上搜索了解一下。有些人对医院有恐惧心理,出现身体不适时,因怕看医生而选择网络咨询。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网上禁止从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活动。互联网上的远程会诊服务也仅限于在具有医疗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这意味着网络问诊只能作为初步参考和建议平台,真正的诊断和治疗还需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针对网络问诊的兴起和乱象,卫生部门和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对互联网保健信息的管理。还将配合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加强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的管理,加强对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宣传和正确引导。对于像马悦凌这样的养生畅销书作家通过网络宣传养生理念、进行网络营销和诊疗的行为将进行严格监管和惩处。
网络问诊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确实为公众带来了便利和快捷的咨询体验。但在享受这种服务的我们也要明确其局限性并合理使用。对于真正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仍需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规范、科学的网络问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