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因省内四大河流而得名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四川的水系丰富,远不止四条大江大河。长江、江、岷江、沱江等都是四川的主要河流,此外还有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雅砻江等众多江流。如果考虑到汉中曾经是四川的一部分,汉江也应被纳入考虑。
那么,四川的命名是否真的与四大河流有关呢?实则不然。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四川的名字源于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剑南地区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这是“川”字首次出现在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中。到了宋代,这一地区因西川路和峡路被称为“四川峡区”。
关于“四大河流”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简化理解,可能源于古代对于四川主要河流的一种笼统概括。但实际上,四川的河流数量之多,难以简单以数字概括。而且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四大河流”的说法也没有明确的依据。很多人在理解四川的命名原因时,更倾向于接受这个简单易懂的说法,因为它直观、生动、易懂。
要真正了解“四川”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川峡四路的形成。在宋代,西川路和峡路的合并形成了夏川路,后来又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益州路、子洲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就是“川峡四路”的由来。而“四川”这个名字,则是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四川的命名并非因为四大河流,而是源于历史行政区划的演变。对于“四大河流”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真正了解四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明白这个名称的真正含义。我们在四川的命名原因时,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尽管这四条路的名称已不再是“川”与“夏”的组合,但长期以来,这片区域一直被称作“夏川地区”,因此统称为四路。
当我们追溯至宋代的四川峡道地图时,会看到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许多人对于四川名字的由来并不清楚,原因在于他们未能理解“四川峡道”是如何转变为“四川道”的。
这个问题似乎让人难以捉摸,因为其中的构词方式实际上是“四川道”,而非我们所想象的简单“川道”。在古时的语境中,“西川道”曾简称为“陆川”。于是,在这个夏川地区有了四条“道”,它们就可以理解为四条“陆川”。再加上唐代已有“剑南两江”的说法,川峡四路因此被简称为“四川路”。
这就是“四川”名字的由来。如果读者在阅读至此仍感到困惑,那么恐怕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四川的得名,确实复杂。本来,“四川”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简称,但由于使用频繁,逐渐被官方所接受。例如,南宁的抗金名将吴玠就曾担任过“四川宣抚使”,说明“四川”作为巴蜀地区的代指,已经深入人心。
在元朝,当宋代设立的“路”被合并,全国设立行省时,原四川地区与陕西合并设立了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几年后,又分置为四川和陕西二省,“四川”作为一个正式的省级地名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
在这一话题时,不妨参考谭继和的《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读》、袁庭栋的《巴蜀文化志》以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些资料为深入了解四川得名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