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多国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本国国宝

馆藏争议与国际诉求: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归还与全球关注

大英博物馆,这座充满历史痕迹的殿堂,目前收藏着大约三万件中国文物,其中不乏顶级国宝如《女史箴图》。这座博物馆所收藏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物,希腊帕台农神庙的雕像、尼日利亚贝宁的青铜器以及埃塞俄比亚的战利品等,均在此列。这些跨越国界的文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纷争与历史纠葛。

多国联合施压的声音日益显著:在时间的指针指向2025年2月之时,希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多个国家以尊重文化遗产原属国权利为理由,要求大英博物馆系统性归还这些被掠夺的文物。它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艺术价值,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根源。

法律与制度的障碍也在这场纷争中浮现。大英博物馆依据《大英博物馆法》(1963年修订版)的规定,坚持“除非命令或藏品不适合保留,否则不得归还文物”的原则。英国历届也均以“文物来路正当”为由拒绝归还请求,甚至将馆藏品定义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试图为自身行为正名。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则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质疑:2023年,大英博物馆发生了震惊全球的2000件文物失窃事件。这不仅暴露出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全球舆论的谴责。希腊文化部长对此直言不讳:“如果大英博物馆无法妥善保管文物,更应归还来源国。”

在典型的案例与外交博弈中,各国都在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希腊自加入欧盟后持续要求归还帕台农神庙的雕像,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正式呼吁;尼日利亚针对贝宁青铜器等殖民时期掠夺文物,联合非洲多国发起跨国诉讼与外交抗议;而中国则在2025年新《文物保护法》生效后,通过法律途径强化追索权,推动国际社会关注文物返还议题。

国际舆论的压力持续升级,英国媒体将大英博物馆称为“殖民战利品仓库”,批评其合法性建立在历史暴力之上。尽管国际压力重重,大英博物馆仍坚守其“全球文化教育使命”,拒绝妥协。短期内,归还进程可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一争议不仅仅关乎文物的归属问题,更是对历史的解读、文化的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的微妙博弈的反映。未来,这一议题将继续引发全球的关注与讨论。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