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志田的原型
1. 刘汉:川渝的“双面人”
在银幕上,黎志田的形象引人深思。而在现实中,其原型之一刘汉,以其独特的“双面人生”引人关注。一方面,他以“川渝首善”的形象出现,慷慨解囊,如汶川地震中的5000万捐款,其慈善家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另一方面,他却暗中操控黑白两道,涉及多起枪击案和犯罪组织,最终因罪孽深重被判处死刑。电影中黎志田的慈善面具和残酷手段,似乎与刘汉的“双面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黎强:重庆的“客运霸主”
黎强,作为另一个可能的原型,其在重庆客运行业的垄断行为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暴力手段控制重庆25%的客运线路,迫使车主报废车辆,威胁竞争对手,其黑恶势力的手段让人震惊。电影中的黎志田在某些方面与之相似,对于权力的掌控和垄断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综合原型
于和伟饰演的黎志田被设定为多个原型的综合体,不仅融合了刘汉的“红顶商人”身份与黑社会暴力特征,也吸取了黎强的霸道和权力欲望。这样的设定使得角色更加丰满,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二、其他案件原型的启示
电影中除了黎志田原型之外,还有其他案件原型也值得我们关注。例如郑刚与杨晓薇的关系,其背后的故事参考了山东济南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案。而整个电影的框架则借鉴了“重庆打黑”事件,尤其是2009年重庆扫黑审判中众多黑恶首犯的集体落网。这些真实案件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电影对现实的提炼与呈现
电影作为艺术的体现,通过杂糅多起真实案件,深入揭示了“表面光鲜、内里腐败”的政商生态。刘汉的慈善伪装、黎强的客运帝国暴力扩张等情节,都以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了扫黑行动中“保护伞”与黑恶势力共生的复杂性。电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黑恶势力的残忍和无情,也让我们看到了背后隐藏的腐败和保护伞的丑恶。这样的呈现,无疑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