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的长廊,追溯至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这句话源自诸葛亮向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呈的《出师表》。中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智慧的结晶。
在辽阔的湖北大地上,两次重大事件铸就了这句话的深沉背景。首先是当阳长坂之败,刘备在此遭遇曹操的碾压,形势万分危急。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成功促成孙刘联盟,共抗曹军。而后,刘备在夷陵之战失利后病逝白帝城,临终前将国家重任托付给诸葛亮,真正的“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在军事失利时接受重任,在局势危急时承担使命。而其深层内涵则更为丰富:
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之心,展现了他“鞠躬尽瘁”的忠贞态度。
个人在逆境中勇担责任,不避危难,展现高尚品格。
与《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相呼应,凸显蜀汉面临的严峻时局。
这句话因其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诸葛亮的忠勇形象,成为后世形容“临危受命”的经典语句。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精神的完美诠释。无数后来人在困境中以此句自勉,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忠诚担当。
注:需纠正用户误记的部分,正确表述应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走进历史,感受那份执着与忠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用这句话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忠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