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身边雾霾的问题,《悲兮魔兽》并非控诉的姿态,而是悲悯,以人之微小悲悯天地。相较于同样是2015年柴静的《穹顶之下》,新闻专题片的类型,赵亮导演的《悲兮魔兽》影片类型是很难被界定的。 在纪录片中加入大量艺术电影的主观语言,超脱了纪录片的客观性。但它又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忠实的纪录着我们时代发生的一切。 【Documentary】纪录片这个词汇,最早被英国的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提出,在上世纪三十代期间他与老师“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1884-1951)共同领导了“英国纪录片运动”。这些电影作品共同特点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服务性事业中去,发挥记录电影记录现实,服务大众的效用。他在1932年写成的《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提出
(1) 纪录片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和环境的非虚构故事。
(2) 普通人在真实的背景中演出他们自己的生活。
(3) 捕捉原发性自然动作性和生动的语言变化。
纪录片的三原则,从此纪录片作为一个新的类型片种进入影史。但从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长片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开始,纪录片“客观”的相对性,就成为围绕这种类型片的核心问题。 毕竟被观察者知道“镜头”就在那里,除非如新闻调查类纪录片或赵亮导演的《罪与罚》那样使用大量非常规的偷拍镜头。 不然镜头和拍摄者在空间中事实的存在对于“被观察者”行为的干扰,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举例2016年底刚刚公映的陈为君导演的《生门》,镜头的持续跟拍对于第四个家庭丈夫“引产”和“放弃治疗”的决定是否产生了主观影响。 纪录片的素材,拍摄和选取都是制作者主观行为,这种“主观性”本身也在极大的挑战“纪录片”的“非虚构”和“原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