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脲脲原体等传染疾病详解
传染源在于患者及带菌者。这些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特别是性接触。在围生期,解脲脲原体的传播途径还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包括宫内和产道传播)以及产后水平或医源性传播。随着孕妇生殖道寄生率和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的增加,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感染率高于足月儿。宫内感染可能从宫颈和阴道向上感染羊膜羊水胎儿,甚至通过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在新生儿阴道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解脲脲原体。少数新生儿出生时呈阴性,而在随后的两周和四周呈阳性,这显示了水平或医源性传播的存在。
人群对支原体普遍易感,混乱的人群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解脲脲原体和人类支原体的检测率在非性混乱的人群中也很高,尤其是在孕妇中。这表明支原体很可能存在于下泌尿生殖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全球各地都有这类疾病的流行特征,其原因与当地的男女生活混乱状况有关。在泌尿生殖道的15种人类支原体中,有7种更为常见。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种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生殖支原体呈烧瓶状,生长缓慢,但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它不能在液体培养基和有氧树脂中生长,但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独特的菌落。该支原体具有粘附结构,可以粘附在玻璃、塑料和上皮细胞表面,侵入并进入上皮细胞。它还具有滑动和吸附人和动物红细胞的能力。它还具有抵抗红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能力。
解脲脲原体属于人支原体科脲原体属,有12种血清分类。它是最小的自由生活核微生物,可以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繁殖。与其他支原体不同,它具有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和氨CO2,使培养基变色。它有三层细胞膜,内外两层是蛋白质,中层是脂质。抗原性主要来自于细胞膜和尿素酶。细胞含有核糖体和双股DNA。由于其无细胞壁,因此很容易被脂溶剂、乙醇、清洁剂等分解。
这两种支原体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特性,对于研究和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