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一支冰棍常温放置24小时后变成了一滩胶状物,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与疑虑。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了解。
济南的市民王先生近日发现,他购买的冰棍在啤酒中放置半小时后仍未完全融化,反而变成了一团软软的胶状物。他对此感到困惑,并质疑这款名为水晶舌头果冻冰棍的产品安全性。包装纸上列出的十余种添加剂,如黄原胶、卡拉胶等,令他担忧是否超标。
针对市民的疑虑,该冰棍生产厂家的回应称,这是一种新型果冻冰棍,其不能完全融化的现象属正常现象。厂家还表示,虽然包装看起来有些老旧,但产品符合新的国家标准,应该不存在质量问题。对于那团胶状物,厂家建议消费者暂时不要食用。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市场上的冰棍添加剂的多少与价格成反比:越便宜的冰棍添加剂越多。济南食品工业专家指出,在冷饮中,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不到30种。对于价格低廉的冰棍,其成分一般只有水、糖和添加剂,其中水的含量应是95%,添加剂不得超过总重量的5%。而对于雪糕和冰激凌,则有更具体的干物投放量要求。
那么,为何有些企业会在冰棍中添加众多添加剂呢?专家表示,这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的表现。在雪糕中,如果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会相对较高。为了提升口感并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会寻求香料和增稠剂的帮助。市民在购买冰棍和雪糕时,应该避免购买过于鲜亮的产品。
这支常温放置后变成胶状物的冰棍引发了我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在选择冷饮产品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的成分和添加剂情况,确保自己的健康。 (来源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