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帝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智囊之一。张良,出身贵族,血统高贵,其祖父和父亲都是辅佐五代韩王的功勋相国。韩国被秦国灭亡的残酷现实,让张良背负了家仇国恨,他立志反秦,散尽家财寻求机会刺杀秦始皇。博浪沙的刺杀行动失败后,张良被迫流亡。
秦末战乱之际,张良几经辗转,投奔刘邦,成为其麾下最得力、最信任的心腹谋士。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刘邦为了联合更多同盟对抗项羽而准备复立六国后裔为王时,张良极力反对。他清晰认识到,刘邦尚未具备复国的实力与条件,此举只会引发人心涣散、人才流失,甚至可能增强项羽的实力。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刘邦恍然大悟,愤怒地斥责了建议复立六国的郦食其。
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早期确实有复兴韩国的梦想。随着秦帝国的统一和项羽分封诸侯的做法,张良逐渐认识到中央集权是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必然趋势。他清醒地看到,项羽的裂土分封政策并未阻止诸侯争霸,反而导致战乱持续、百姓受苦。张良坚决反对刘邦复立六国,而是全力支持其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汉初刘邦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巩固统治,但这与先秦时代的分封有着本质的区别。汉初的分封是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上的,以郡县制为主、封国制并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过渡性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各路诸侯逐渐被削弱。张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选择了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他的智慧与眼光,使他成为独具战略眼光的杰出谋士。他的事迹,令人敬仰,他的智慧与决断力,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