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一种期待更广泛应用的输血方式
随着季节性用血紧张的再现,自体输血作为一种能够节约用血、弥补血源不足的方式,被许多业内专家所推崇。尽管其在发达国家手术中的使用率达到50%,但在中国的推广使用状况却并不乐观。
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自体输血是指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这种方式相比异体输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它可以避免血源不足的问题,减轻血库的压力。自体输血能够避免同种免疫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它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医疗经费开支,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自体输血在中国的推广使用却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设备造价昂贵,一台自体输血仪需要30万元人民币左右,许多医院没有专项资金无力购买。观念落后、患者知晓度不高以及可能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等因素也制约了自体输血的普及。
对此,医学专家们表示,除了提倡有能力医院推广自体输血外,更需要注重医院管理创新。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李汉忠指出,完善自身管理是在手术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血液使用量下降的关键。他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严格掌握输血指针、术后物理止血等方法,降低用血量。
专家们还强调,普及自体输血不仅需要医院和医生的努力,也需要广大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血液状况,知道自体输血的优势和风险,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自体输血是一种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的输血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相信自体输血在中国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缓解用血紧张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