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到来,本应是家庭欢乐的源泉,但对那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们来说,一场挑战也随之而来。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的刘迎龙教授及其团队,曾在2007年对北京市户籍人口进行了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调查,发现活产先天性心脏患儿约占所有出生婴儿的6.7%,这个数字让人深感忧虑。刘教授也通过此平台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对于先天性心脏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刘迎龙教授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任何疾病的黄金法则,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同样适用。那么,家长该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心脏异常呢?
刘迎龙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青紫型先心病和非青紫型先心病。青紫型先心病重症患儿在出生或不久后会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生存期通常难以超过一年。较轻的患儿则在初期“紫绀”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并在口唇、指/趾甲床、耳垂及鼻尖等部位表现明显。非紫绀型先心病较轻的病例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重症患儿则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呕吐、营养不良等症状,并且在哭闹时也可能出现“紫绀”。
刘教授提醒家长们,日常生活中需多留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并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心电图、X光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通常能够明确诊断。如仍无法确诊,则建议前往心血管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让我们共同为先心病患儿加油,相信在医疗科技的进步下,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都能得到有效治愈。家长们也要增强预防意识,留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家庭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