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PM2.5监测点引发争论 知情权不能停留在名义上

特约评论员徐立凡PM2.5监测问题

近日,国内多个城市公布了PM2.5监测点的选址,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从治理PM2.5的长远目标来看,给予地方一定的容错空间是合情合理的,但这绝不能成为无序监测PM2.5的借口。

这些城市公布的监测点,多数位于学校、公园、绿地等环境优美之地,这让公众产生了质疑。PM2.5作为全球性的难题,其监测点的选择、监测方式以及治理策略,无疑是一个尚待深入和实证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最关心的是知情权的满足,而不是治理环节。部门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客观地搜集监测数据并公之于众。这是部门的基本职责,也是行动的基本立场,与技术层面对于PM2.5的认知并无直接关联。

有专家表示,PM2.5颗粒极细微,在城市空气中分布较为均匀,即使设在公园里也与住宅区差异不大。但这种说法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如果监测点的选择真的与地点无关,那么为何不在污染区设立监测点呢?

即使监测点的选择科学,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设备采购也没有统一的计划,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对比的可靠性。城市空气新标准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填补制度空白的过程,而监测点的选择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站在空气治理第一线的地方,需要谨慎选择监测点,因为这体现了对民生的切实关怀。监测点的选择不能仅局限于生态区,应该更广泛地覆盖各种区域,包括污染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真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监测技术规范,统一设备采购计划,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对比的可靠性。

PM2.5监测是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一环,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科学选择监测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知情权。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