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明清言“跳槽”,风月场里寻新欢》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探讨了“跳槽”一词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今天笔者想就此话题再补充一些看法。
“跳槽”,这个在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词汇,并非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据杨慎的《杨慎诗话》记载,“跳槽”一词源于魏文帝的故事。魏文帝先后宠爱多位妃子,他的这种情感不专一的行为在后来的传奇中被称作“跳槽”。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喜新厌旧。
虽然“跳槽”源于元代,但其用法大量出现在明清时期。在民歌集《挂枝儿》中,有一首《跳槽》表达的是男女双方希望用情专一的愿望。由于风月场上的嫖客抛弃旧识另搭新欢与用情不专有相似之处,“跳槽”也用于形容这种行为。
类似地,雇工另寻新主也与“跳槽”的“不专”意义相契合,因此“跳槽”后来也用于指离开原来的职业另谋出路。这一用法就是现在“跳槽”的常用含义。广州话从清代开始承用此义。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世纪来华的英国传教士W.Lobscheid在他的广州话词典里收录了“跳槽”,并解释为“无因离职”,表明清代广州话中的“跳槽”与现今口语所用相同。
从元代发展到今天,“跳槽”的词义经历了从爱情的喜新厌旧,到嫖客另搭新欢,再到雇工另寻新主的演变过程。虽然这个词在共同语中早已不太使用,但在广州话中得以保留,并在建国后主要在港澳地区使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跳槽”一词由港澳地区回流至大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词汇,但其实它是一个留存在广州话里的近代汉语词。
“跳槽”这个词汇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