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与人民网网友共议:如何确保餐桌安全
编者引言:
从屡禁不止的问题食品中,我们看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为何在严厉打击之下,问题食品仍然层出不穷?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社会版联手,开展“追问食品安全”系列策划,邀请业内专家及网友共同这一话题。
关于标准制定:谁来决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陈君石
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背后是严谨的决策流程。标准制定需要经过三次“拍板”:首先由专家组成的起草团队完成标准草案,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接着是主任会议审查,这是第二次“拍板”;最后送到卫生部进行行政审查,这是第三次“拍板”。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可以提出制定标准的建议,但最终的决策权在于相关专家及部门。
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疑虑和误解,陈君石院士强调“风险交流”的重要性。他表示,专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风险交流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和力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缺乏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科学知识。
公众对于降低食品风险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帮助及专家判断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类似机构在欧洲、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地都有设立,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职能。
陈君石院士还提到公众对“零风险”的误解。他表示,完全无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的职责在于通过制定标准和加强监管,将食品对健康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场讨论汇集了各方观点,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清晰、更科学的食品安全认知,确保我们的餐桌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