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后,朝廷为表彰安史降将和平叛功臣,设立了诸多节度使,他们各自拥兵自重,逐渐割据一方,不再听从中央的号令,历史上称之为“藩镇”。朝廷对这一现象深感不安,于是继位者决定削平这些藩镇势力。在781年,成德节度使逝世后,其子李维岳企图继承父位。唐德宗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李维岳因此联合了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等镇的节度使一起起兵反抗。(元和时期的方镇图大致分布,其中淄青位于山东,山南东道则涵盖了湖北、重庆一带。)淄青镇很快与淮西节度使大军对峙,被围困之中;山南东道孤立无援,也被朝廷迅速平定。李维岳在部下的王武俊的协助下被杀死并投降。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四镇中只剩下淄青和魏博两镇仍在坚持。唐德宗试图对成德所属的八州进行重新划分,这一举动引发了幽州留后朱滔和意图完全继承成德的王武俊的不满。于是,二人与淄青、成德联合起来反叛朝廷,他们四人分别自立为王。而在南线的李希烈也在这个时期造反,自称兴王(后称为楚帝)。面对这一连串的叛乱,唐德宗决定发泾原军东征。由于赏赐微薄,泾原军反而发生兵变。唐德宗无奈出逃,泾原军群龙无首。在这一混乱局势下,曾经的幽州节度使朱泚被拥立为帝,称为秦帝。一时间,中华大地上除了大唐王朝,还有四个王、两个皇帝并立,局势异常混乱。这就是震惊朝野的“泾原兵变”。泾原兵变后,唐德宗将收复长安作为首要任务。他赦免了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人的罪行,不再谋划经营河北地区。这段历史充满了纷争与动荡。唐德宗面临着削平藩镇的艰巨任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遭遇了多次的叛乱与兵变。他的决策与行动对整个大唐王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段历史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背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