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将婚姻中的不忠行为看作是婚姻不幸的征兆、道德缺陷或社会价值观堕落的反映。近期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出轨行为或许可以归因于基因的作用。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尽管大部分美国人从道德层面不赞成婚姻中的不忠行为,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社会中不忠于伴侣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据盖洛普公司2013年的民意调查,已婚男性中有大约21%,已婚女性中有10%至15%的人曾经出轨。这一数据与过去二十年来的统计数据大致相符,保持稳定。
这种普遍存在的出轨现象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许多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与基因、基因表达和激素有关。如今看来,出轨行为似乎也不例外。科学家们早已注意到,由于遗传和进化的影响,男性天生就有出轨的冲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增加他们留下更多后代的可能性。的研究指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一些女性也可能因为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容易出轨。
具体来说,那些携带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的某种变体女性更容易出现所谓的“额外配偶融合”,也就是科学上对性出轨的委婉说法。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布伦丹·齐奇博士致力于研究某些人是否更容易出轨。在一项涉及近7名处于长期恋爱关系的芬兰双胞胎及其兄弟姐妹的研究中,他观察到血管加压素和后叶催产素受体基因与出轨行为之间的关系。血管加压素是一种影响信任、共鸣和性关系等社会行为的激素。考虑到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理解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变异对人类性行为的影响并不困难。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出轨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出轨行为的成因,并认识到基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为出轨行为辩护或将其完全归因于遗传。在理解基因影响的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