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齐鲁网报道,最近在山东省德州市的医院周边商店,各式各样的精美包装鸡蛋纷纷上架。市民雷先生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这些鸡蛋的数量常常与包装上的标示不符。
“多的能到三十,一般就是二十五六个。”雷先生的话让人警觉。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包装上明明标明了40个鸡蛋,打开一看,却发现有五个位置是空的;还有些商家用锯末等填充物来填充空间,让鸡蛋看起来“堆积如山”。
这些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所谓的精包装鸡蛋,虽然外表华丽,但实质却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商家们的算盘打得相当精明:通过大量填充锯末等物质来制造出鸡蛋数量众多的假象,这是“障眼法”;不明确标示鸡蛋是以个数计还是以重量计,让你对少装了、少装几个搞不清,这是“模糊法”;一旦欺诈手段被识破,他们就完全可以说已经拆了包装,无法证明鸡蛋从哪里少的了,这是“耍赖法”。
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有几个关键因素使得不良商家敢于如此操作:首先是利益驱使,少装一些鸡蛋可以多赚一份利润;其次是消费者心理,买精包装鸡蛋大多是送人,收者不仔细检查;再者是法律漏洞和管理不严,一些商家利用法律漏洞逃避处罚;最后是相关管理部门的检查与管理不严,处罚工作不到位。
显然,精包装鸡蛋不精是因为商家过于精明算计。“聪明反被聪明误”,失信的市场原则终将让欺诈者付出代价。诚信经营是商家的生命线,没有诚信的小精明小聪明最终会被市场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机制在惩罚和淘汰不良商家方面存在滞后性,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并及时采取行动。对于故意违法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并严惩不贷让这些无良商家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