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药膳进补当心误入歧途

每年立秋后,许多人基于传统观念,喜欢在家中自制或选择药膳进行进补,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的人。关于药膳的误用也屡见不鲜。

吴小姐的妈妈退休后,听闻药膳的好处,便购买了人参、黄芪、红枣等材料炖制鸡汤。一家人享用后,吴小姐却出现失眠、口干舌燥的状况,频繁上厕所。医生指出,虽然这款鸡汤能大补元气,但对健康的吴小姐来说过于滋补,易导致上火。

相较之下,李先生的经历更为惊险。他与朋友聚餐时,被餐馆推荐了一道特色菜“附子羊肉煲”,声称能温阳补肾。一直认为自己肾虚的李先生便点了这道菜。餐后他突然感到心悸胸闷,被紧急送医后才稳定病情。原来,餐馆的厨师在炖制过程中随意搭配了黄芪、附子和羊肉,而附子含有,对心脏有副作用,李先生因心脏状况不佳而引发心率不齐。

中国的传统药膳并非简单的食物与中药相加,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精心配制而成。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其中大部分为植物药,如天麻、人参、杜仲等,大约有六十种味道可口、安全的药物可供选用。

这些“药食同源”的中药在配伍和应用时,都必须遵循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因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制作和食用药膳时,最重要的是“辨体施食”,根据各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这样才能调整体质、促进健康,起到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药膳的应用需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选料与加工、烹调等。在运用药膳时,要考虑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季节时令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基本证型,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例如,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生姜、大葱等,可用于治疗寒证;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西瓜等,则用于治疗热证。

药膳的烹调主要以炖、煮、煨、蒸为主,旨在使药物和食物长时间受热,释放有效成分,增强功效。药膳既要具有补益作用,又要美味可口,以激发食欲,达到确切效果。药材的选用也讲究“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新鲜优质,清洁无杂质,注意其色泽、味道和外形。

药膳虽好,但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需注意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遵循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辨证,优选药材并科学烹制,才能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药膳烹饪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融合了食物与中药的精华,将健康滋养融入每一道菜肴之中。对于中药的烹调方式,有着严格的讲究。对于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完全可以与食材一同烹制,让药效和食材的营养相互融合,产生更好的养生效果。而对于那些药物气味较为明显的药材,可以采用纱布包裹,再与食材一同炖煮,这样可以让药性渗透至食物或汤中,同时避免直接食用药材带来的不便。

更为精细的做法是,先将中药煎煮,提取其精华的药汁,然后再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加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药物的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让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享受药膳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遵循适量有恒、有的放矢的原则。饮食有节是中医的养生保健之道,对于药膳的食用同样适用。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药膳,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状况,适量、经常地小量服食,持之以恒,让身体逐渐感受到药膳带来的变化。

对于无病的人群,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药膳。而对于体质虚弱或者已经患病的人群,除了用药膳进行调养外,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特别是在疾病康复期或者针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药膳的调理往往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药膳具有诸多好处,但其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与药物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药膳进行调养。无论是为了保健养生,还是为了疾病的康复,药膳都能为我们带来独特的帮助。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