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凤翔才子与财税改革的创议者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出身于唐朝的宰相之家。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财政学家,更是“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杨炎早年便以文藻雄丽、豪爽尚气著称,人称“小杨山人”。他在河西节度使的幕府中初涉仕途,历任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在宰相元载的提拔下,他迁吏部侍郎。元载被杀后,杨炎的人生遭遇波折,被贬为道州司马。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杨炎的才华再次得到宰相崔佑甫的赏识,被召回朝中,官至中书侍郎,后调任左仆射。他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遭遇多次贬谪和困境,但最终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杨炎对中唐政局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他创立的“两税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着力解决唐廷面临的危机,如针对川蜀地区的危机,他反对派回原任节度使崔宁挽救局面,而是推荐将领率兵入蜀救援。这一决策既解决了川蜀的危机,又避免了川蜀重回割据的局面。
杨炎还针对国家财政问题提出了重要改革方案。面对国赋储藏于大盈内库造成的公私不分、宦官贪污等问题,他主张将国家岁入由君主私藏改归,重新划分国库与私库之别。这一改革不仅使国家财政得以规范,也有效遏制了贪污行为。
杨炎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有文人的才情与豪放,又有政治家的智慧与决断。他的故事激励人心,他的贡献让人敬佩。虽然他的生涯中也存在争议和瑕疵,但他的才华与决心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改革注入了活力。
杨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财政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不仅反映了唐朝中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尽管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存在一些疑点,但他的才华与贡献将永载史册。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日(公元780年1月30日),德宗皇帝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杨炎针对玄宗之后的租庸调制基础被破坏的情况,主张推行两税法。此举在当时引起热议,朝臣对杨炎的见解多表赞同。
杨炎的提案主张以“量出为入”代替“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替代“计丁而税”,并提议征收货币而非实物,同时合并徭役名目并集中纳税期限。尽管主管赋税的官吏对此有所反对,认为租庸调制已经实施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但德宗坚定支持杨炎的改革,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公元780年2月15日),德宗正式下诏,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
杨炎作为被贬之官,起用为相后,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对德宗展现出有力的辅佐,政绩显著。他因此受到朝廷内外的赞誉,被誉为“贤相”,并独揽大权。杨炎的心胸狭隘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崔祐甫曾推荐杨炎与自己同任宰相,但杨炎在专权后对崔祐甫的举措多加破坏。杨炎对曾经参与处置元载一案、进而使自己受牵连被贬道州的人特别敌视。这些引发了他在原州筑堡垒并陷害泾原节度使段秀实,以及构陷理财能臣刘晏的事件。
杨炎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为此询问时任泾原节度使的段秀实意见。段秀实指出此举失之草率且误农时,应当缓行。杨炎听后大怒,认为段秀实在遏制自己。不久,在杨炎的运作下,德宗解除了段秀实泾原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他为司农卿。这导致泾州副将刘文喜利用将士对筑城苦役的怨恨以及对新任节度使的恐惧,拒不接受朝命,甚至联络吐蕃发动叛乱,险些酿成边患。
先前,杨炎与左仆射刘晏不和。刘晏审理元载之案时,杨炎受到连累被贬,他对刘晏深加怨恨。德宗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妒忌他。杨炎任宰相后,一心想要为元载报仇,并在德宗面前诬陷刘晏。他声称刘晏与黎干、刘忠翼一同谋划立独孤妃为后,并以此为由剥夺刘晏的财权。
建中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780年3月9日),在杨炎的建议下,德宗罢免了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职权。同年三月,又任命了新的江淮水陆运使等官。不久,杨炎又建议德宗将刘晏贬为忠州刺史。当时司农卿庾准也与刘晏不和,杨炎便任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庾准迎合杨炎意图诬告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并抗拒朝命。杨炎作证确有此事,德宗遂秘密派遣宦官到忠州杀死刘晏。
随着刘晏遇害的消息传出,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平卢节度使等因刘文喜之死及刘晏之死感到恐惧和不安。杨炎担心自己被视为罪魁祸首,遂派遣使者前往各镇解释情况。但德宗知道后认为杨炎在推卸责任并派人核实情况。自此,德宗对杨炎产生了诛杀的想法但暂时未行动。
总体来看,杨炎虽然作为宰相在财政和税制改革方面有所建树,但其心胸狭隘、善于构陷他人的特点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并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政治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命运起伏令人深思。建中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781年3月15日),德宗皇帝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及平章事,同时将杨炎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德宗已不再专任杨炎独掌大权。
在朝廷之中,杨炎与卢杞的执政引发了一场暗涌。杨炎对相貌丑陋、无文学才干的卢杞心存轻视,往往假托病不与其共事,议事不合。卢杞为人狡诈,善于发展个人势力,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他必欲置之死地。他荐引太常博士裴延令为集贤殿学士作为自己的羽翼,以图谋异己势力。数起事件为卢杞陷害杨炎提供了机会。
自代宗即位以来,梁崇义占据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德宗即位后,对他进行招抚,但梁崇义态度顽固。杨炎在回归朝廷途中,经过襄、汉时,曾试图劝说梁崇义入朝,但无果。不久,梁崇义反叛。人们归罪于杨炎,认为他促成了梁崇义的反叛。
在梁崇义反叛后,德宗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统帅讨伐之。杨炎劝谏德宗,认为李希烈不可信,但德宗未听。此前,梁崇义的叛乱已使杨炎备受非议,此次劝谏更使德宗对他不满。因天气原因,李希烈延迟进军,卢杞却称是因杨炎阻碍而不肯进军。建中二年七月三日(公元781年7月28日),杨炎被剥夺了宰相实权,改任左仆射。
官员荐举之争也加剧了杨炎与卢杞的矛盾。德宗询问宰相谁可担当重任时,卢杞推荐张镒、严郢,而杨炎推荐崔昭、赵惠伯。德宗认为杨炎议论不够周全而罢免其相位。后来,杨炎提拔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导致严郢被降职为大理卿。卢杞则利用这一矛盾,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杨炎之子杨弘业行为不端,接受贿赂,后被严郢审理此案不遗余力,并查出杨炎其他罪行。
关于杨炎修建家庙之事,也有流言称他取曲江南之地建庙是有预谋的。德宗听闻后更加愤怒。在审讯结果呈上后,德宗下诏三司重新复查。
最终,在鬼门难度之下,杨炎被贬为崖州司马。他在流放途中写下感慨诗:“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当杨炎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时,押送他的宦官秉承德宗旨意将他勒死。杨炎终年五十五岁。
杨炎死后很久,朝廷下诏追复其左仆射之职,最初拟定的谥号为“肃愍”,但左丞孔戣请求重议。经过太常博士崔韶的建议,最终追谥为“平厉”。杨炎在代宗朝追随元载被贬后任相,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打击报复,陷害刘晏等行为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这间接导致了卢杞得以施展奸计最终使杨炎遭遇杀身之祸的悲惨结局。“但历史不会埋没真正的人才和价值”,虽然遭遇不公与悲剧但是历史的记载是对他的才能与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一份重要财富与思考启示后人在面对权力的诱惑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和悲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