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国式分娩:剖宫产率飙升 社会认知存在

今天是西方的母亲节,虽然是个“洋节”,但在中国,这个感恩母爱的纪念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是商家推出的康乃馨,还是亲友间的祝福短信,都在提醒人们要珍视母爱,懂得感恩。

这个时代变化迅速,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广泛,从正在备战高考的学子,到在城市打拼的80后,再到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个母亲节之际,我们是否忽视了那些默默付出的母亲们?她们是80后、90后的父母,是外出打工子女的双亲,她们就是现在我们或未来的我们自己。

随着母亲节的临近,一个国际组织发布了2012年度“全球母亲境遇指数”排名,中国在这个排名中仅位列第14位。这一消息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关于“中国母亲不好做”的讨论也随之兴起。面对生育压力、子女教育和社会竞争,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孩子正在承受着社会转型的压力。在这个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社会能为这些母亲做些什么。

当我们思考如何感谢母恩时,是否还记得一朝分娩的彻骨之痛?中国的剖宫产率在过去的30年里飙升了9倍。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的剖宫产已被远远超越,中国总剖宫产率达到了惊人的46.5%。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社会对剖宫产危害性的认知盲区。

先进助产技术的宣传不到位,医生对此类技术的生疏以及医院或卫生部门对此类手术的不当管束,都导致产妇主动选择剖宫产。公众对剖宫产危害性的认识不足,误以为剖宫产更安全。实际上,剖宫产妈妈的死亡率要比自然分娩产妇高得多。但公众缺乏对此类知识的了解,教育普及度亟待提高。

除了医疗因素外,社会因素也严重干扰了分娩方式的选择。舆论指出,很多剖宫产手术实际上没有任何医学指征,而是受产妇、家属或其他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许多产妇对顺产时的疼痛感感到恐惧,选择剖宫产以减轻疼痛。自然分娩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更有利。因此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个母亲节之际,我们更应该关注母亲的健康与权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剖宫产的危害,并推动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我们也应该尊重产妇的选择权,并为她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为母亲的健康与幸福而努力。谈及长辈最终选择妥协的原因,张苗向记者透露,医生向她父母提及她的骨盆结构较窄,可能不利于自然分娩。这一建议并非个例,她的表姐在分娩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提醒。这引发了人们对剖宫产的更多关注。

事实上,除了医学因素外,产妇选择剖宫产的理由有时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产妇为了让孩子在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出生,如千禧年、新年首日、二月二龙抬头或新学期开学前等,而选择剖宫产。这些选择背后的理由,有时更多的是文化和情感因素而非医学必需。

关于剖宫产率的社会影响因素中,医院的经济动机往往被提及。相较于自然分娩,剖宫产手术快捷便利,正常情况下整个手术过程不超过一个小时。这不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利于医院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分娩患者的接待量。这一点也符合世卫组织的调查推测,“泛滥的剖宫产”部分源于医院追求更多利润。剖宫产涉及多个收费项目,相较于自然分娩,更容易产生额外的收入。当前,医生的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这也成为剖宫产率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剖宫产率的飙升背后暗藏着专业队伍的收缩隐患。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产科医师和孕产妇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得产科医生队伍日趋不稳定。北京市妇产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于亚滨曾表示,医疗风险过大导致产科医生队伍不稳定。由于助产士的职称、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助产士队伍也在收缩,导致技术萎缩、退化。

剖宫产虽然被视为降低孕产医患纠纷的方式之一,但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手术越来越熟练,但对自然分娩的助产技术却越来越生疏。庞汝彦指出,中国需要一个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和理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率。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2010年起开展了一项为期五年的项目,从国家层面进行干预以降低剖宫产率。庞汝彦表示,项目实施两年来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要实现更显著的效果仍需解决一些问题:加强剖宫产知识和危害性的健康教育;从队伍培训入手做好助产士的培训工作;改善助产士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待遇;医院和卫生部门要重新调配改善产科人员配置以提升服务质量。

医改专家也指出,公立医院筹资渠道和方式的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是百姓负担较重的原因之一。要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需要调整多个部门的利益关系、明确举办主体、形成可持续的筹资体制并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及组织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医院以公益性为导向,保障母婴安康。(完)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