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心脏支架手术的真实现状
时光回溯到2013年3月5日,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利用先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为心脏病患者实施心脏支架手术。这场手术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于心脏支架的复杂问题:心脏支架是救命良药还是过度使用?它的利润究竟有多大?过度使用是否与医生收受回扣有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心脏病患者、心血管病专家等,试图揭开这一话题的神秘面纱。
据了解,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其中冠心病介入诊疗全年超过4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众多患者、医护人员的实践与思考。
患者钟女士的父亲,在一次突然感到胸闷胸痛后,被诊断为“血管狭窄”,面临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介入手术。当她们带着父亲到广州寻找专家时,得到的结论却完全不同。老人的症状其实是普通的胃食道反流,胸闷时喝杯热牛奶就能缓解。这一案例,引发了关于心脏支架是否过度医疗的质疑。
过度使用心脏支架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基层医院。记者在北京、广东、安徽等地的采访中,多位专家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的确与现代社会心脏病发病率的急剧增长有关。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胡大一等专家表示,过度使用或滥用心脏支架的情况确实存在,必须正视并采取措施规范。
那么,谁是过度使用心脏支架的始作俑者?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除了技术和风险的考量外,还有复杂的驱动因素在幕后操纵。对于一些中部地区和基层医院来说,由于技术和患者的接受度等原因,心脏支架手术因为风险较小且微创而更受青睐。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的主任严激表示:“很多人害怕开刀,尤其在心脏附近做手术。而心脏支架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医生的考虑还包括避免死亡病例引发的医疗纠纷。这并不意味着滥用现象的存在和缺乏规范。胡大一提到,有的地方冠状动脉CT检查过于泛化,一些并不严重的病情也被进行了支架治疗。医生在解释病情时可能带有主观色彩,这也是需要警惕的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心脏支架手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它是拯救生命的现代医学技术,但也需要掌握好适应症。对不需要支架的患者进行手术属于不恰当使用或过度使用甚至滥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它以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医护人员在其中的困境和压力并期待他们能在未来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介绍心脏支架手术:技术与误解的博弈
在国际医学领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领域,心脏支架手术是一种备受认可的成熟技术。误解与不实之词时常围绕这一治疗手段。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钟志敏揭示,关于心脏支架手术的误解应当予以澄清。人们常误以为心脏支架手术是国际上被淘汰的技术,但事实上,它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标准手段之一,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关于心脏支架的误解还包括称其为“定时”。对此,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解释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今的支架设计更为精细,且支架上附有药物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装上支架就会发生堵塞”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关于长期服药致癌的误解更是毫无医学常识的谣言。冠心病患者需终身服药以调节血液粘稠度,常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其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而非致癌。
除了这些技术层面的误解外,心脏支架手术背后的商业利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心脏支架手术暴利”的报道不断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敏感讨论。从出厂价到零售价,心脏支架的溢价最高能达到出厂价的8至9倍。在安徽省立医院,国产心脏支架的价格是8000多元,进口的价格则为12000元左右。而据一些药械代理商透露,心脏支架的溢价程度在最高峰时更是能够达到出厂价的惊人倍数。
那么,这些巨额利润究竟去了哪里?事实上,除了出厂价涵盖的研发、生产和合规成本外,代理商、经销商、医院等各个环节都在加价。从一级代理到地级代理、个人代理,每一级代理都会为了利润而加价。这种复杂的商业链条导致了心脏支架的最终价格远高于出厂价。专家也承认,虽然不愿过多谈及这一话题,但心脏支架的利润确实是高的。这些高额利润的背后,是复杂的市场机制和经济因素的交织。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真相并做出明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也需要倡导更加透明和公正的医药市场体系,以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药品流通背后的故事:心脏支架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层层加价
据这位经验丰富的药械代理商透露,心脏支架从生产线上走下,直至抵达消费者手中,可谓一路坎坷。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流通网络,包括独家代理商、省级经销商、地市级次区域各级经销商以及医院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为产品加上约两成的价格,使得最终价格随着环节数量的增多而不断攀升。代理商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深思,独家代理往往都是背景深厚的人物。如果直接从厂家到医院,价格也许就不会这么高昂。
这其中,“流通-医生”的环节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医生手术费用不高,但心脏支架的高定价却让人深思。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给医院和实施手术的医生一定的回扣是行业内的潜规则。这些回扣都是一对一的单线联系,厂家直接针对特定医生进行,敏感而隐秘。
当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医生时,部分医生表示,这一问题涉及体制、管理等多种原因,比较敏感。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医生经常被扣上‘看病贵’的帽子,但实际上,技术价值并不比材料费用高。”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术,技术费仅1000元,需要在主刀和几个助手之间分配,而封堵伞耗材的费用却高达1.8万。
广东的一位心脏专家也介绍,医生的技术并不赚钱。做一台手术需要站几个小时,每个医生只能获得几十到上百元的收入。而支架的价格昂贵,关键在于其定价很高。实际上,价格是物价部门规定的,医院无法自行定价。
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表示,目前医院使用的国产和进口心脏支架价格都是透明的,如果存在“暴利”,国家有关部门将会从流通环节进行整治。
在这个复杂的流通网络中,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价格的起伏和市场的稳定。心脏支架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不仅是物质的流通,更是利益的交织。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深入调查,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让价格回归真实,让市场更加公平。我们也应该理解医生的辛苦与付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