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主父偃为汉武帝献上推恩令,为何一年

主父偃:西汉能臣的荣辱兴衰之路

在汉武帝的时代,主父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独特的视角,成为了朝廷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这位大臣得到了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一时之间,他的名字成为了朝廷内外的热门话题。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一起走进主父偃的世界,感受他的荣辱兴衰之路。

主父偃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是一位有棱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间热衷于长短纵横之术,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与传统读书人格格不入,他无论走到那里,都遭遇冷眼、排挤。主父偃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选择西入京城,将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家。

元朔元年,主父偃联合严安、徐乐两人,冒失而大胆地给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关于对匈奴作战的奏章见解深刻,汉武帝看了大为赞赏,当天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感慨相见之晚。随后,汉武帝将主父偃三人任命为郎中。

主父偃确实有能力,他很快就为汉武帝献上了解决大汉百年难题的“推恩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注意诸侯王继承的问题。依他看,应该让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这样既能削弱他们的势力,又能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个建议巧妙地利用仁孝道德之名行削夺之事,让诸侯无法反对。除了推恩令外,主父偃还有大作为,他建议汉武帝在夺取匈奴黄河以南的地区设置朔方郡,并拿出迁徙豪强的策略。这些举措都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和执行性。如果主父偃能坚守人臣的操守,他无疑会成为盛世名臣。

人性使然,有些人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是因为没有胸怀、欲念太重。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质上是个没有胸怀的人,在有了权势之后更加怨恨过去轻视他的人。当他衣锦还乡时并没有以德报怨而是冷眼相对曾经迎接他的父老乡亲。他做了一件事朝地上扔了五百金然后离开意为散金断交。他的狭隘心理使他无法善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对朝中同僚更是飞扬跋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当下的春风得意。然而朝中诸臣纷纷拿钱来贿赂他只是为了免遭他的算计。主父偃对于这些贿赂是来者不拒在他的心中富贵权势才是枉为人生。尽管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太过骄纵会引来灾祸但他却不在意认为人生本就是一场豪赌只要活着能享受王侯一样的五鼎之食就不必惧怕死时遭受五鼎烹煮的命运。然而命运却并未如他所愿最终未能逃过骤贵骤灭的悲剧宿命。主父偃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从被排挤到被重用再到最后的悲剧结局都让人感叹不已同时也让人深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主父偃的命运在元朔的二年里上演了一场戏剧化的跌宕起伏。他的才智过人和坚韧不拔让他一路青云直上,他的手段狠辣和骄横跋扈最终将他推入了深渊。

主父偃,一位权谋高手,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打击诸侯的机会,以为凭借此策略可以赢得汉武帝的青睐。客观而言,若他能掌握好分寸,确实可能实现双赢。这位权谋家的手段却极端而狠毒,他选择从诸侯的隐私入手,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丑闻。

当燕王的丑行被主父偃无情地揭露后,燕王的封国被废除,他自己也走投无路,只能自杀以死罪逃避。主父偃的恶行并未因此止步,他的骄横和嫉恨让他无法自拔。

当他试图与齐厉王联姻却遭到拒绝后,主父偃故技重施,疯狂地报复打击齐厉王。他挑拨是非,揭人隐私,虽然暂时得逞,但必定会引起他人的痛恨。汉武帝虽然没有立即治齐王的罪,但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前去审查齐王,显然已对其产生了怀疑。

到了齐国之后,主父偃的行为异常歹毒,仿佛非要置齐王于死地不可。齐王最终无法逃脱他的魔掌,饮药自杀。主父偃的所作所为让赵王刘彭祖感到恐惧,他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控告主父偃收受巨额贿赂并逼杀齐王。

这两条大罪让汉武帝对主父偃动了真怒,他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主父偃对收受贿赂表示认罪,但拒绝承认逼杀齐王。丞相公孙弘的致命一击让他无法逃脱罪责。公孙弘向汉武帝进言,主父偃是齐王自杀的首恶,若不诛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汉武帝听后,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的恶行引起了众怒,他的命运在短短一年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才切不可成为首恶。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人生定律和成功法则,《人鉴·资治通鉴的通识智慧》一书通过《资治通鉴》中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智慧。这本书观点通透、语言生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对于张狂有才的人来说,更应该铭记这个教训:有才切不可成首恶。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或许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智慧。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