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自武汉地区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以来,中医药的全面、尽早、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在救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认识、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但他坚信,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展示了我国特色优势的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认为应该认真总结这次经验,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急救体系。
关于中医药的疗效,张伯礼院士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到92.58%。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首批52例患者中,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都有显著减少。特别是在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7例患者中,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目前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已经累积出院284例。
对于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地区中医药/中西医治疗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张伯礼院士表示,中医药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到,中医药的介入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在某些情况下能够降低病死率。虽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来证实,但已经有一些案例显示出了中医药的潜力。
张伯礼院士对中医药的疗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应该认真总结这次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将中西医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打造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这次疫情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张伯礼谈中医药在重症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重症患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医药常常作为配合治疗出现,但在关键的治疗环节上,其作用不可忽视。一项涉及7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结合治疗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3天。对于危重症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专家的联合会诊、辨证论治后,中药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抑制炎症风暴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
在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中,中西医结合专家组通过临床观察,合理选择血必净、参麦/生脉、参附、痰热清、热毒宁等注射剂,在防止重症转危重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效果。
对于中药注射剂,过去存在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甚至在二级和二级以下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医保不予报销。但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国家诊疗方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推荐使用中药注射剂。张伯礼表示,国家版诊疗方案中推荐的中药注射剂都是经过上市后临床安全评价的,且临床应用多年确有疗效。对于市场上的中药注射剂,应该淘汰三分之一,推广使用那些经过安全评价且有效的中药注射剂。
张伯礼提到,目前现存重症患者数量仍较多,应尽早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中药注射剂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能够在短时间内稳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阻止或延缓炎症因子风暴的进展。
去年开始实施的限制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政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张伯礼表示,该政策的目的是鼓励西医学习中医药理论,合理使用中成药。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限制了西医专科医生使用中成药的灵活性。此次抗击疫情中,国家诊疗方案推荐的中成药是经过临床安全评价且常用的药物。对于这次疫情,应明确中成药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确保其在疫情中发挥最大作用。
对于广东的肺炎一号(透解祛瘟颗粒)、江苏的芪参固表颗粒等院内制剂的获批,张伯礼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但近年来中成药新药品种获批难度加大。针对这一问题,他建议应尊重中医药的特点和实践经验,适当简化新药审批的要求和程序,以满足当前抗击疫情的需求。他也强调在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必须严格把控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张伯礼的专访: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实践与展望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疫情防控的教训之一,是基层社区卫生能力明显不足。他强调,应对突发疫情,必须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真正做到“强基层”。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如体系不完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加之体制机制问题,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基层卫生机构逐渐冷清。为此,张伯礼提出,要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与健康工作质量,为健康中国提供强有力支持。
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全面、尽早、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初期存在中药数量不足的问题,但在一些中药企业的支持下,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医药也面临一些困难,如相关部门对中医药认识程度不够、普及推广难度大等。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世卫组织疫情考察专家组报告中,几乎未提及中医药的贡献。
张伯礼指出,中医药学在数千次与瘟疫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治疗策略。在此次新冠肺炎诊治中,“专病专方”和“一人一方”并不矛盾,是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对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采用协定方通治;对于少数使用协定方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和病情较重的患者,采用辨证论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取得较好疗效。在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一人一方”的策略实施有一定难度。
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以提升基层社区卫生能力?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他认为,未来中西医应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中国特色急救体系。对于隔离确诊患者、疑似患者等人群,给予中药汤剂,起到分化人群、控制病情、抚慰情绪的作用。在方舱医院和重症辅助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他呼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能力提升,加强中西医合作,共同打造中国特色急救体系。展望未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认识到,在面对类似的公共卫生危机时,中医药的早期干预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位置,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的原则。这也符合我们对未来医疗体系发展的长远展望,即医疗和预防必须实现一体化,二者不能割裂。这一观点的背后,是我们对建立一支专业精湛的预防队伍的迫切需求,让医护人员不仅擅长治疗,更懂得预防。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了正在进行中的中医证候学调查。这一调查不仅对抗击疫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中医药在整体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也有着深远影响。这一调查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同病情阶段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明确了本次疫情中的“湿毒疫”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修订完善了现有的诊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的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的设立,使得患者能够接受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医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来治疗患者,还通过艾灸、穴位贴敷等理疗手段,以及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国传统功法,进行综合施治,为患者带来全方位的关怀和治疗。这些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提炼,为未来的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不能在疫情过后忘记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正确认识和支持,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急救体系。我们也要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引导,对于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误解和诋毁,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给中医药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的价值,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