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外专家解答转基因食品的七大疑问

近期关于转基因的话题在网络上持续火热,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营养价值存在诸多疑问。今天,我们将携手中外专家,为大家解答心中的疑惑。

关于为何发展转基因技术的疑问。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人工分离、修饰和转移目的基因,培育出新品种,赋予原有品种新的优良性状。例如,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培育,使得作物对除草剂的耐受性增强,从而节约了除草的人工和成本。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转基因作物的益处在于提供更高的作物产量。面对全球农业因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挑战,转基因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学系细胞生物学教授布鲁姆瓦尔德指出,转基因作物还能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据英国咨询公司PG Economic的数据,1996至2010年间,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了4.38亿公斤。

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传代生殖能力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昆仑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表示,转基因大豆经过长期且大量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等。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例,其转入的基因来自于土壤农杆菌CP4株系,该蛋白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多国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进行了动物亚慢性毒性和传代生殖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不会对动物产生毒性反应,也不会影响其生殖能力。

至于外来基因是否会破坏食物营养成分的问题,黄昆仑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表示,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的营养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且能够被正常消化利用。多国对多种遗传背景的抗草甘膦大豆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与亲本大豆在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方面的含量相当。

在1992年,美国对六个地点收获的大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些大豆在经过加工后,形成了诸如烤豆粕、脱脂豆粕、蛋白提取物和蛋白浓缩物等产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加工性能还是营养成分,这些加工产品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验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对抗草甘膦大豆和非转基因对照大豆进行了实验。这些大豆被加工并喂养给大鼠、奶牛、肉鸡和鹌鹑,同时观察了鲶鱼的食用情况。经过四周的喂养,科学家们检测了动物的生长指标、饲料转化率以及特定营养指标。结果显示,无论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大豆,对动物的营养价值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让我们解答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几大疑问。

疑问四:转基因食品会造成基因变异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员杨晓光表示,我们日常食用的天然食品中本来就含有各种基因。从科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与其他常规食品并没有特别之处。当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并不会以基因的形式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改变我们自身的基因组成。彭于发研究员也指出,动物食用转基因大豆饲料后,其中的耐除草剂基因和转基因蛋白也会迅速被消化和吸收,不会在体内累积。

疑问五:转基因大豆会使人体过敏吗?

关于这个问题,黄昆仑研究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转基因大豆新引入的蛋白并不会增加致敏性风险。常见的过敏原一般是生物中含量较高的蛋白质,而转基因大豆中新引入的CP4 EPSPS蛋白只占总蛋白的0.08%,且该基因的供体土壤农杆菌并非过敏原。该蛋白在模拟的胃液和肠液中可以被迅速消化。多项试验也证实,该蛋白不会激发过敏反应。

疑问六:转基因对人体的长期安全能保证吗?

杨晓光表示,转基因食品的人体长期健康效应是转基因安全评价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转基因食品推向市场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其中包括对人体长期健康效应的评价。试验过程中会采取超常量试验,以确保长期效应的安全性。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贝内特教授也指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心主要源于不了解。实际上,转基因育种只是有选择地引入基因,是人类漫长育种史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美国开始商业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以来,无数人的长期食用并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疑问七:抗草甘膦作物会导致杂草蔓延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在抗草甘膦作物应用之前,已有杂草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但实验发现大部分抗性杂草无法与现有的抗草甘膦作物杂交。并无证据表明抗性杂草的产生与种植抗草甘膦作物有直接关系。如同其他生物一样,若杂草长期接触某一除草剂,的确可能对该除草剂产生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抗草甘膦作物会导致杂草蔓延。通过中外专家的详细解释,大家对转基因技术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原来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并不会破坏其原有的营养价值或造成基因变异。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