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火灾爆炸的逃生方法(发生火灾逃生技巧)

火灾中的燃烧物多为有机物,火灾现场产生的烟雾和烟尘是由燃烧产物与空气混合而成的。这些混合物包含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成分,其中还可能有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等。面对火灾爆炸的威胁,我们需要了解相应的逃生方法和救治措施。接下来,由祛斑宝网小编来分享一些重要的逃生方法和救治知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自救方法:

1. 当火势初起、烟雾较大时,由于热气烟雾向上升,我们应趴在地面上匍匐前进,尽快逃出门外。

2. 如果火势来自门外,开门前应先用手探察门把的温度,如果发烫,则不宜开门。

3. 当楼梯已着火但火势尚不猛烈时,可以披上浸湿的外衣、毛毯或棉被冲下楼梯。若房间火势猛烈、门被烈火封锁或楼梯被烧断无法通行时,我们可以利用阳台或流水管向下滑。

4. 在生命受到威胁又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结起来,一端拴在门窗栏杆或暖气上,沿此向楼下滑。

5. 若楼层不高,被迫跳楼时,应先扔下棉被、海绵床垫等物以便缓冲,然后爬出窗外,手扶窗台向下滑以缩小落下高度。如果楼层较高,则应该紧闭门窗,减少空气流通,以延缓火势蔓延速度,同时发出求援信号等待救援。

二、救治他人的注意事项:

1. 在搬运伤员前,需进行必要的止血、包扎和临时固定。

2. 搬运时需遵循伤情严重者优先、中等伤情者次之、轻伤者最后的原则。

3. 对于怀疑有脊柱损伤者,需按照脊柱损伤的搬运原则进行。

4. 在挖掘抢救塌方或房屋倒塌被埋的伤员时,要避免误伤或强行扭曲、拖拉伤员。

5. 严禁一人抱送或一人抱头一人抬脚的方式运送怀疑有颈椎或胸椎骨折或损伤者。

6. 对于高位截瘫及意识不清的伤员,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去除身上的硬物以避免受伤。

三、搬运伤员注意事项:

对于脊柱、脊髓有疑似损伤者,需使患者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避免脊柱作过伸、过屈的动作。应有三人在无旋转外力的条件下,用手平抬平放至木板上。如为颅脑外伤,搬运时应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如脑组织膨出,应使用干净的碗覆盖并用绷带包扎固定。胸部外伤需先消毒敷料密封伤口包扎,然后以“坐椅式”搬运。对于腹部外伤的患者,应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膝下加垫,尽量放松腹壁。腹腔脏器脱出时不可回纳,应用清洁的碗盖上并结扎固定后搬运。

火灾的发展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和下降及熄灭阶段。公共聚集场所和居民家庭火灾多为固体物质燃烧。在火灾初起阶段,由于火源挥发出的微量烟雾颗粒不易被人察觉,因此一般人们发现着火时火势已经处于可见烟雾阶段或明火阶段。根据研究,建筑物室内起火后5-7分钟内是扑救火灾最有利的时机。超过此时间,火势进入猛烈阶段就必须依赖消防队来灭火。统计显示,火灾中被浓烟熏死的人远多于被烧死的人。因此快速撤离火灾现场至关重要。发生火灾后10至15分钟火场温度极高可能导致严重伤亡。因此起火区域内的人员必须及时疏散和逃离以避开中毒、窒息或被烧伤的风险。火灾现场的死亡谜团:无形的杀手何以致命

在一场火灾中,除了明显的火焰和高温导致的烧死、摔死和砸死外,更多人的死亡源自无形的火灾现场杀手。这些无形杀手正是火灾现场的真正致命因素,它们包括烟尘、有毒气体、高温等。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无形的杀手是如何在火灾中夺走生命的。

火灾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中间产物如同隐形杀手。特别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衣物、窗帘、地毯以及现代装修中的可燃易燃材料,如各类板材、塑料、化纤等,在火场温度下会分解出大量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氨气、氰化氢等。这些有毒气体在火灾现场的浓度迅速上升,短时间内即可使人中毒死亡。其中,毒烟是最主要的致命因素。

具体来说,火灾现场的死亡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化学窒息死亡:吸入一氧化碳、硫化氢及等有毒气体,会导致人迅速出现化学窒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极强,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导致人短时间内死亡。

2. 单纯窒息死亡:火灾消耗大量氧气,使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当含氧量低于一定水平时,人就会因缺氧而窒息。

3. 烟尘堵塞窒息:火灾现场的烟尘被吸入后,会粘附在鼻腔、口腔和呼吸道内,严重时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

4. 热力损伤窒息:火灾中的高温烟气会对鼻腔、咽喉、气管和肺造成灼伤,导致伤者窒息。

5. 粘膜刺激窒息:某些燃烧产物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无法正常呼吸。

6. 导致死亡:某些气体吸入后虽不会使人窒息,但会产生效果,使人活动能力下降,无法及时逃离现场。

7. 高温导致死亡:火灾烟气的温度可高达几百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长时间忍受,最终可能导致被烧死。

火灾现场的这些无形杀手令人难以防备。只有了解这些致命因素,掌握相应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面对火灾,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以便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