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眼中,私人诊所似乎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民众在前往私人诊所就医时,常常伴随着一种“是否会被设陷阱”的担忧。尤其在乡村及城乡接合部,一些被称为“黑诊所”的不合格私人诊所,更是严重影响了公众对私人诊所的信任度。
关于医疗诊疗规范与秩序的建立,立法是基石。我们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通过政策的实施与评价来完善相关医疗制度。政策的出台并未完全消除专家型医务工作者如张丹的顾虑。尽管国务院近期表态鼓励私人诊所的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私人诊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仍是一大难题。
以张丹的困扰为例,他面临着从三级公立医院跳槽到年薪丰厚的私人诊所的选择。尽管对方看重他的专家经验,开出了诱人的薪酬,但他也考虑到了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退休待遇的差异。更让他犹豫的是,私人诊所市场现状的问题——缺乏公众信任。
私人诊所并非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家鼓励多渠道办医,私人诊所的开办被允许。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入,尽管政策层面不断释放鼓励信号,但私人诊所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信任危机尤为突出。
要真正推动私人诊所的发展,调动有资质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专家的积极性,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否则,所有的政策都只是“纸上文字”。卫生法学专家卓小勤的这番话,为张丹的顾虑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事实上,私人诊所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一直在如何规范和引导私人诊所的发展。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制定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到的《关于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的通知》,都在努力为私人诊所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仍阻碍着私人诊所的发展。其中,缺乏信任度成为其“致命命门”。
业内人士提出,私人诊所应当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解决人们的日常病患,包括慢性病治疗等。现实情况是,许多民众对私人诊所持怀疑态度,担心其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这种不信任主要源于一些不合格私人诊所的存在以及部分私立医疗机构的不规范行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加强监管和立法保障外,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私人诊所的优势和重要性。也需要提高私人诊所医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树立行业形象,增强公众信任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对于张丹这样的专家型医务工作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私人诊所的兴起与挑战
在当年国家鼓励开办私人诊所的政策春风下,许多人选择了下海创业。王霞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向我们介绍了开办私人诊所的种种挑战。
面对的首要难题便是高门槛和“办照难”。根据相关规定,开办私人诊所必须先选址,随后接受实地考察。场地租赁期限通常为3年以上,期间若未能通过审批,所有费用需由业主承担。还需经过医疗专家和环境监测人员的严格考察,整个过程至少耗时9个月。王霞坦言,繁琐的程序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让许多创业者望而却步。
相较于一切从头开始的艰难创业,现在不少创业者更愿意选择收购现有的诊所。这种“现成诊所”的转让方式相较于白手起家开办,或许能减少初期的资金投入,但结果仍具有不可预测性。
即便成功跨越了开办的高门槛,王霞等人接下来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客源问题。在我国城市,私营医疗机构主要满足了两个极端的医疗需求:一是缺乏医疗保险的城市低收入人群,二是追求优质治疗和服务愿意支付高额费用的富裕阶层。王霞的诊所位于一个小区内,尽管坚持了4年,但最终因为客源问题而无奈转让。
在与王霞的交流中,“信任度”成为了高频词汇。在民众眼中,私人诊所相较于公立医院,似乎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这种认知导致患者在私人诊所就医时,总会怀疑是否会被“设陷阱”。
如何扭转这一困局?专家指出,关键在于政策引导和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还需加强监管,特别是对于被称为“黑诊所”的不合格私人诊所。这些诊所大多存在于外来人员密集的城乡接合部,其经营者的资质问题严重影响了私人诊所的信誉。
按照新医改精神,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但开办私人诊所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行医者的资质、诊所硬件标准、选址规定等。卓小勤强调,政策的引导对于吸引具有专业素养的医务工作者开办私人诊所至关重要。
专家还建议,有关部门应为医疗专家创造开办私人诊所的条件,如建立社区临检中心、社区影像中心等公共设施,实现私人诊所与公共资源的共享。现有医疗机构如乡村卫生院等,其设施应向个体开业的诊所开放,解决个体诊所的硬件难题。医保问题的解决也是关键,只有解决了付费问题,才能真正鼓励开办私人诊所,解决像王霞所面临的客源问题。
私人诊所的兴起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有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管理,以及解决关键问题如信任度和硬件设施等,私人诊所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构建高效的医疗诊疗规范与秩序,离不开立法的支持与引导。在胡飞跃卫生法研究专家的眼中,解决我国医疗卫生基本制度的设计问题,首先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立法,确保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及可操作性。通过政策的实施与评价,我们能够进一步地完善相关医疗卫生制度,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我们需要明确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由谁来提供,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服务的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权益,更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基础。关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费用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由谁负担,如何负担,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卫生执法与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有效的实施方式,确保医疗行业的规范运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否则,我们可能会面临私人诊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险。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医疗卫生基本制度的核心内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系,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还需要加强卫生法的执法力度,确保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解决医疗卫生基本制度的设计问题,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