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布袋和尚为什么叫说不得暗讽明初文

《倚天屠龙记》中的一段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蛛儿被青翼蝠王韦一笑带走后,张无忌在大漠黄沙之上狂奔试图营救。在这紧张的情节背后,布袋和尚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他的名字叫“说不得”,这个名字充满了禅意,仿佛暗示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奥秘。

布袋和尚的“说不得”,源自佛教的“不可说”。在禅宗中,言语往往无法完全表达真理,因此佛祖拈花,伽叶微笑,言语无法触及真正的道心。“说不得”一词也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文化禁忌。在《倚天屠龙记》的时代背景——元末明初,朱元璋窃取了明教的领导权,建立了明朝。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说不得”一词的理解却颇为独特。在赵翼的《廿二史劄记》中记载,常州学训导蒋镇因在贺表中使用“睿性生知”而被杀,原因是“生知”二字在发音上与朱元璋的僧人出身有关。另外一位澧州学正的遭遇也类似,因贺表中用了“圣德作则”一语而被诛,原因在于“则”字的发音与朱元璋的过去经历有关联。朱元璋对于与“僧”和“贼”字发音相近的字都极为敏感,一旦触及这些禁忌,即使是无心的过失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种对语言的禁忌不仅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在社会、政治、文化场域内建立一套禁忌符码来巩固君主的绝对权威,也反映了阐释权掌握在帝王手中,臣子们在表达时必须小心翼翼。

回到《倚天屠龙记》中的布袋和尚,当张无忌问他的名字时,布袋和尚的回答“说不得”,仿佛预示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政治游戏。这种游戏颇似他的随身法宝乾坤一气袋,随时可能套在别人的头上,而且不允许有任何追问。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禁忌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那几个词语本身,制造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威胁。明初士人若想明哲保身,必须谨记得布袋和尚对张无忌的告诫:“你已落入我乾坤一气袋中,只要不动不作声,总有你的好处。”这不禁让人想起朱元璋时期士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朱元璋崇尚文治但也崇尚暴力治国导致不少开国武将不满并以张九四为例讥讽文人善讥讪导致了明初文字之祸的出现文人的处境也变得非常艰难语言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这种氛围下语言变得极为谨慎和敏感布袋和尚的乾坤一气袋就像是一个隐喻代表着这种无处不在的威胁和压力让人无法逃避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其中生存。

《倚天屠龙记》中的这段故事不仅展现了武侠世界的英雄传奇也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境。在这个充满禁忌和威胁的世界里人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如同张无忌那绝世武功的人并不多,他胀破了乾坤一气袋,成为了江湖中的传奇。大多数明初士人,他们的渴求却远没有那么高远,他们只盼望能够稍稍放宽生活的压力,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寻求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洪武二年的常遇春与李文忠的开平之战中,明朝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无奈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之后,明朝修建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岁月,尽管蒙古人偶尔取得胜利,但大多是明军的追逐之下的败仗。

开平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一颗重要的棋子,落在明朝与蒙古草原的棋盘上,改变了攻守的形势。夺取开平,就意味着扼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正如历史上的汉武帝反击匈奴,首战在河套平原打响,才使得匈奴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也是从定襄开始,重创了突厥。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虽然战果不算丰硕,但战略意义重大。

洪武二十一年的蓝玉捕鱼儿海大捷,更是宣告了北元政权的灭亡。此战将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一网打尽,俘虏七万多人,从此蒙古高原不再有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但早已不具备与中原抗衡的实力。

点评历史,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某些蒙古国史家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试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却在这场大捷面前彻底破灭了希望。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无法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从此与明朝的关系逐渐从国与国的关系转变为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的关系。

永乐八年的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势力并瓦解了其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为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明成祖的指挥艺术只能用“稳进”二字来概括。他充分利用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以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打出了军威,更展现了明军的经济实力与战争相持能力。

这样的战绩让人想起了《亮剑》中的那句话:“一个统帅的气质也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气质,一个统帅的灵魂也将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明成祖的辉煌战绩不仅是明军实力的体现,更是其卓越军事指挥能力的见证。无论明朝前期取得多么辉煌的战绩,其后的战略短视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蒙古部落的松散状态,明朝未能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势力,而是因噎废食,实行退守自保的战略。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何强势的军事势头不能持久?为何不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与反思,明朝的兴衰也是如此。明军的光辉岁月正彰显了那一句古老的话语。那时的永乐皇帝,其进取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已渗透到每一位士兵的血液之中。这支军队无疑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当贴木儿大帝东侵明朝时因病离世,与其说是明朝的幸运,不如说是贴木儿大帝的幸运。试想,与这样一支军队交锋,恐怕连赫赫威名的贴木儿大帝也难逃失败的命运。明军的进攻精神只在洪武和永乐两朝如昙花一现。后世皇帝的防御战略思想严重限制了明军的进攻战术改良,也扼杀了其进攻精神。与宋朝因骑兵缺乏而进攻乏力不同,明朝并不缺马。甘肃和陕西的西部地区,这些产马的要地都掌握在明朝手中。甚至内蒙地区的蒙古部落也大多臣服于明朝。明朝所缺少的,是有头脑的战略家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者。永乐皇帝虽功勋卓著,却犯下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频繁的北伐虽然收获颇丰,但也耗损了国家的元气。北部防御体系建设的短视,导致北方关外卫所逐渐被孤立。明成祖虽被誉为明朝的明君,但在战略建设上却不如他的父亲朱元璋。其五次北征带来的边境安宁只是短暂的,而在卫所建设上的失误却给后世带来了长久的困扰。这就是明军的困境,也是明朝政治的一种写照。至于布袋和尚被称为“说不得”,这其中还暗含着明初文字狱的深意。那些想要谈论、传播真实历史的人,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缄默不语,这就是“说不得”的真正含义。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历史的真相。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