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器官移植供不应求 非法器官移植横行无法律监管

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与困境

自从器官移植领域曝光大多使用死囚器官之后,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开始走向公众视野。昨日,卫生部明确表示,将在五年内取消死囚器官捐献。而与此我国器官移植的需求却持续增长。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众多患者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或肝脏移植等手术,但器官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每年成功移植的器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器官移植的供需比达到惊人的1∶150。这一现状导致了非法器官移植黑市的存在,也给许多绝望的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李金华指出,公民去世后的器官捐献是解决器官短缺问题最理想的方式。截至2012年3月15日,全国器官捐献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16个省(市、区),共完成捐献207例,捐献大器官546个,成功挽救了500余个垂危的生命。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器官移植需求来说,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器官捐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全面推广,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器官捐献涉及死亡的判定、器官的获取、器官分配等复杂技术工作,必须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独立专业机构来填补政策保障、专业化建议、人才配置等方面基本保障机制的空白。

器官捐献工作还面临着法律的瓶颈。虽然2007年通过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该条例侧重于监管不规范的移植,而未鼓励公民器官捐献。目前,《条例》的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今年的立法计划,有望在年内完成,进一步推动器官捐献事业。

陈忠华教授表示,死亡与捐献之间有着严格的“死亡定律”,即死亡在前,捐献在后;死亡不因捐献而发生;取器官不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器官捐献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红十字会和卫生部一直在积极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动员更多的志愿捐献者加入这项延续生命的接力活动。器官捐献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支持,全社会营造氛围。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指出,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器官捐献和分配体系是器官移植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器官捐献和分配机制,才能确保公平、公正地分配有限的器官资源,满足患者的需求。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在面临巨大需求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建立合理的器官捐献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构建生命桥梁:器官捐献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完善

一个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科学的工作制度,是器官捐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不仅让器官捐献有章可循,更让生命在无私的奉献中得以延续。

器官移植工作的推进,难免会遇到法律层面的挑战,其中脑死亡标准的认定便是其一。在国外,脑死亡即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器官捐献随即可以进行。这一标准在我国短期内难以被大众接受。黄洁夫指出,尽管有专家多年倡导出台脑死亡法律,但25年过去了,相关法律仍未落地。目前,心死亡器官捐献成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关键措施。我国独创的心死亡器官捐献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创新之举,为第三世界国家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模式。

让我们关注每一个潜在的捐献者。在安徽阜南,17岁的王鑫因急性脑出血离世,他按照与父亲的约定捐献了多个器官和组织,使7个人得以重获新生。器官捐献过程中的问题也显露出一些不足。郝林娜提到,很多医院和医生在判定死亡时并未遵循规定的标准,导致潜在捐献者信息上报制度不畅。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医院参与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对此,我们期待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能更积极地参与配合,如提供潜在捐献者信息、为器官获取提供便利等。唯有如此,器官捐献工作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更多的生命才能得到挽救。

湖北大学生黄圆圆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很多人,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器官捐献者贫困家庭救助问题的思考。郝林娜指出,在试点期间,许多家庭面临困难救助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公开透明的救助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救助。

对于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器官资源,人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黄洁夫表示,目前国家已初步开发器官捐献分配与共享系统,并正在试运行。未来,该系统将根据多种因素通过计算机分配系统进行自动配型,公开、公平、公正地解决器官分配问题。他乐观地预测,再过3到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器官资源来源合法化。

面对器官移植供不应求的困境,高翔指出,很多国家的器官移植都面临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法律监督外,还需严厉打击非法器官移植市场。毕竟,生命无价,无法让每一个需要的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器官,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监管,让这一行为更加阳光、公正。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