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触电急救的基本方法(触电急救的基本方法步骤

的急救方法:分为直接接触电线触电、被雷电劈中或高压中等多种情况。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触电急救的基本方法,以帮助大家应对突发状况。

一、脱离电源是首要任务

触电急救的首要任务是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接触电源的时间越长,对生命的威胁就越大。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以下方法来帮助触电者脱离电源。这些方法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拉”、“切”、“挑”、“拽”和“垫”。具体为:

1.“拉”:就近拉开电源开关,拔出插销或瓷插熔断器。

2.“切”:使用带有绝缘柄或干燥木柄切断电源,注意防止带电导线断落碰触周围人体。对于多芯绞合导线应分相切断以防短路伤人。

3.“挑”:使用干燥木棍或竹竿等挑开导线,使之脱离开电源。

4.“拽”:救护人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拖拽触电人使其脱离开电源导线。

5.“垫”:如果触电人因痉挛手指紧握导线或导线绕在身上,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板或橡胶绝缘垫塞进触电人身下,隔绝电源后再采取其他措施切断电源。

在使触电者脱离开电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救护人不得使用金属和其他潮湿的物品作为救护工具;在未采取绝缘措施前,不得直接接触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的衣服及鞋;在拉拽触电人脱离开电源线路的过程中,宜用单手操作;对于高处触电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其坠落;夜间触电事故切断电源后应考虑临时照明。

二、对症抢救原则

将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立即将其移至通风处仰卧,并检查其心跳和呼吸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抢救:

1. 若触电者神志清醒但感到不适,应将其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注意观察其状况。

2. 触电者呼吸停止但有心跳时,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

3. 触电者心跳停止但有呼吸时,应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

4. 若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需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在抢救过程中要保持不间断,并送往医院继续抢救。

三、人工呼吸法及胸外心脏挤压术

在做人工呼吸之前要检查口腔内有无异物并解开妨碍呼吸的衣裤。主要方法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术。这两种方法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具体步骤如下:

1.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使触电者仰卧并充分后仰头部,捏紧其鼻孔,向嘴巴或鼻孔吹气。吹气时要用力并保持其胸部膨胀,一般每5秒钟吹一次,吹2秒钟放松3秒钟。在吹气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反应并随时调整方法。对于儿童可小口吹气。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异物阻塞。在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若胃部充气膨胀应用手按压腹部进行吹气和换气。

2. 胸外心脏挤压术:让触电者仰卧在坚实地方解开领扣衣扣并充分后仰头部垫以软物。救护者跪在触电者一侧或骑跪在其腰部两侧两手相叠进行心脏挤压操作。操作时下面手掌的根部放在心窝上方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用力向下挤压使心脏跳动恢复。整个过程中要保持不间断并注意调整力度和节奏以确保效果最佳。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对于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指导原则。在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挤压时,对成人的压陷应为3至4厘米,频率维持在每分钟60次;而对于16岁以下的儿童,压陷应为1至2厘米,频率则宜为每分钟100次。这样的操作能有效推动心脏内的血液循环。

挤压后,掌根应迅速放松,让触电者的胸部自动复位,血液重新流回心脏。在此过程中,掌根不应离开压迫点,只是不再施加向下的力量。为了确保急救效果最大化,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时,还应配合口对口(或鼻)的人工呼吸。因为心跳和呼吸是紧密相关的,如果心脏停止跳动,呼吸也会停止,反之亦然。

在雨天特别要注意防触电安全。务必远离架空供电线路和变压器,尤其是在架空变压器下避雨的行为极为危险。大风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电暴雨容易引起短路、放电,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电力线附近的树木也可能因为树线摩擦、绝缘外皮受损等原因带电,因此也要保持安全距离。

在户外行走时,应尽量避开电线杆的斜拉铁线,以防恶劣天气出现意外带电情况。暴雨过后,地面可能出现积水,此时最好不要趟水过路。如果必须涉水通过,一定要留意附近是否有电线断落在积水中。一旦发现供电线路等断落在水中使水带电的情况,不要自行处理,要在周围做好标记并立即报警。对于水中触电倒地的人,不要急于靠近搀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后再进行抢救。

在校园用电安全方面,教室和宿舍内的电灯、风扇应有专人管理。搞清洁时务必切断电源,并用干布进行清洁,避免湿布接触开关、电线等带电设施。学生应在电闸周围保持安全距离,不随意触摸电闸。遇到电路故障或断电情况,应立即报告老师请电工维修,切勿自行修理。家里的插座和学校所有插座都是通电的,务必避免用手指、铁丝等捅插插座,这是非常危险的。

掌握以上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操作不仅能挽救生命,还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些安全指导原则,并在必要时付诸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