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地下水砷污染危及近2000万国人 喝水如同喝砒霜

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地图揭示的严峻现实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看不见的威胁正在悄然蔓延——地下水砷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被最近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及其附带的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地图所揭示。

砷,这个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第33位的元素,以其氧化物而广为人知。砷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会从地层中渗析到地下水,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严重者可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预测模型数据,中国有高达1958万人生活在地下水砷超标的高风险地区。这些地区,如吴智强所在的村子以及河套平原,在地图上被涂成红色或黄色,标志着高风险的存在。这个数字得到了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流行病研究室副主任尚琪的认可。

论文的第二作者、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孙贵范表示,长期以来,除了已发现的砷中毒病区外,有关部门对哪些地方的地下水存在砷污染并不清楚。这个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砷污染,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中国幅员辽阔,对每一口地下水井进行监测极其困难。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对地下水砷污染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尤为艰巨。研究人员必须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预测模型等,来识别和评估风险。

孙贵范教授在过去的20多年里,几乎走遍全国,进行砷危害研究。在瑞士的一次科学发布会上,他分享了他在中国的发现和研究。在云南的某些地区,由于缺乏清洁的水源,当地居民被迫使用含砷较高的温泉水。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为长期摄入高浓度的砷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居民开始大规模使用管井汲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由于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砷的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地下水砷含量标准是每升水含砷不超过0.01毫克。超过这个值的水如果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吴智强所在的村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这个只有229人的村子里,有十分之一的人出现了砷中毒的症状。其中,包括吴智强在内的三四个人是最严重的,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力。他们的遭遇令人心痛,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因为砷是国际癌症组织确认的第一类人类致癌物。长期摄入砷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手掌和足底角化过度、肝病、损害心血管和肾功能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最严重的是癌症。

这场发布会通报了历时四年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醒人们关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在最近公布的“中国水砷污染风险地图”中,一些地区被标注为深红色和黄色,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颜色代表着较高的地下水砷污染风险,而涉及的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被广泛认知的区域,地图上还揭示了一些过去被忽略的高风险地区,如辽宁西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以及一些中部地带如四川和甘肃的部分区域。北京的一些地区同样面临着风险。

早在相关论文发布之前,美国马里兰大学巴郡分校的化学博士周景就已通过微博指出,有关除砷的技术已经存在多年,但缺乏国家发布的相关数据。她特别强调数据的缺失使得技术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地方病研究单位对国内的部分水井进行了砷污染监测,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正如《科学》杂志的副主编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全面监测每一口地下水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并预测地下水砷浓度的高低分布,中、瑞、西三国的科学家开始合作。这次合作不同于以往,涉及了多个学科和国家的参与,包括地质、地球化学、水文等领域。中国研究员则专注于人体健康、水样采集和检测等方面。

研究人员利用各自的专长,收集了8个参数,旨在绘制出砷污染风险地图。这些参数包括地理参数、化学指标、物理指标以及土壤地质等。例如,内蒙古和某些盐碱地的地质环境容易导致地层中的砷溶入地下水中。

根据这些参数和2600多个村子的采样调查结果,研究人员计算出58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存在地下水砷超标风险。其中风险最高的地区被标记为深红色。这个模型甚至可以达到1平方公里的精确度。地下水的砷污染特点使得同一地区的不同水井之间砷浓度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了77%的准确度。对于具体的每一口井的水砷浓度,仍需要进行实地检测。关于地图上标注的1958万人口的数据,这是根据联合国一个关于地球表面人口密度的网站计算得出的,主要指的是可能受到地下水砷污染影响的区域。但要明确的是,这个数字包括了位于风险区域的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主要饮用自来水,这部分人群应该被排除在外。这意味着实际数字可能低于这个数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的地下水砷超标并非人为污染所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指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水砷污染抽样筛查计划,国家疾控中心早在多年前就已推测有相当数量的人生活在水砷超标地区。这种情况不同于个别的人为污染事件,地下水的砷污染问题更具有普遍性。一竟:地下水砷污染的隐患与防治之路

一场关乎民生的重大发现,让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饮用水安全。谁能想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泉水,竟可能隐藏着砷这种剧毒物质的威胁?

孙贵范博士的言论,让人们意识到,砷污染并非遥不可及的噩梦,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他激动地指出,新绘制的地下水砷污染风险地图揭示了诸多高危区域,其中,中国的形势尤为严峻。这不仅仅是一场科学界的震撼,更是对每一个老百姓的警醒。

回想起第一份关于东南亚和孟加拉国的砷污染风险地图的发布,人们不禁感叹,风险无处不在。迈克尔·伯格博士五年前的工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中国的形势,更是令人担忧。如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所引用的数据,孟加拉国的砷中毒问题已然成为一大健康杀手。

在我国,地砷病的发现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病患的身影逐渐在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地显现。到了九十年代,地砷病更是被列为我国五大地方病之一。这是一个漫长而静默的杀手,有些病患的潜伏期甚至长达几十年。

吴智强的遭遇,是无数砷中毒患者的缩影。他在漫长求医路上,时常遭遇医生的茫然与无知。这种无知带来的恐惧与迷茫,是每一个砷中毒患者所面临的困境。正如孙贵范博士所言:“一开始,老百姓谁会想到自己天天在喝?”

防治之路并未因此停滞。孙贵范博士强调,改水是防治地砷病的根本途径。国家在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十一五”期间,数十亿元的投入见证了国家的决心。引用水库水、打深井、处理污染水,这些都是改水的有效手段。如今,一些曾经的病区和污染区已经得到了改善。

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陈同斌指出,土壤中的砷污染同样存在,且修复更为困难。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的蜈蚣草,是目前去除土壤中砷的最有效方法。

对于吴智强来说,砷已经彻底摧毁了他的人生。如今,他生活困顿,依靠低保度日。七月的医院检查,虽然病情未恶化,但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

这场关于地下水砷污染的防治战,仍在继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与行动,因为这是一场关乎每一滴清水、关乎每一个生命的战斗。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