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了毒米饭的出现,引发了公众对大米安全的关注。那么,大米是如何流向餐桌的呢?让我们聚焦镉超标大米的源头及流通问题,重金属是如何进入大米的。
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镉超标的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的生产厂家和品牌标识。其中,湖南成为重灾区,8个批次中有6批次来自此地。为何湖南出产的大米频繁出现重金属污染呢?这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工业布局密切相关。
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土壤中重金属本底值较高。湘江流域作为中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密集区,水污染严重的有色冶金、化工、矿山采选等行业占全省80%以上。这种偏重于重化工业的经济布局使湖南面临严峻的重金属污染形势。据统计,仅湘江流域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重金属含量就非常高。
湖南省农业厅曾披露,目前湖南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已呈现出从轻度向重度、从局部向区域、从城市郊区向广大农村发展的趋势。污染区域分布广泛,呈“一线两片”分布,即湘江流域一线和湘西、湘南两片。初步估算显示,全省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
农产品产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农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巨大,但利用率却不高。这意味着大量化肥、农药和地膜残留土壤造成污染。尤其是农用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时间长达20年之久。
在种植环节,由于增产压力,我国许多地方没有对土地用途进行划分,直到镉超标事件导致粮食滞销时,农民仍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田地是否还适合种植农作物。
那么,镉大米是如何流向餐桌的呢?在种植环节,土地用途未得到合理规划。在抽检环节,对于中小米厂的抽检如同“牛栏关猫”,重金属含量长期以来未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部分企业虽然可以进行抽检,但并不公布结果,缺乏公信力。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土地用途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和监管,完善抽检制度,增加透明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大米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众多中小米厂遍布于湖南的田野间,犹如繁星点点,这使得即便是严格的抽检也难以全面覆盖,如同“牛栏关猫”,难以彻底把控。距离李旭芳家仅两公里之遥,便是热闹非凡的兰溪米市,这里汇聚了大大小小超过两百家的米厂,每年产出的稻米数量更是惊人,超过了200万吨。
山岭米业的厂长赵汉才向我们透露,尽管益阳市每年会对各米厂进行两次抽检,但这些检测所采集的样品数量有限,每次只有五六斤左右。面对数百家米厂,监管部门难免力不从心,难以全面覆盖。而那些超标的大米,即便未经封存处理,也有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再次流入市场。赵汉才无奈地说,一旦大米上了车,路上的监管就几乎为零。
在湖南,重金属含量长期以来并未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飞雪米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检测重金属的能力,只能对大米进行基本的检测,如分份、杂质、黄粒米、碎米等。直到今年媒体曝光湖南大米镉超标问题后,他们才按要求进行了重金属检测。一些具备检测能力的大型企业,不仅能够检测出大米是否超标,还能精确掌握污染区域的数据。但这些信息大多仅供内部参考,未能公开透明地呈现给大众。
湘潭县君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近期对其周边35公里内的区域进行了调查,发现污染区域与未污染区域的比例约为16左右。公司办公室主任陈益民表示,他们不能随意公布具体受污染的区域信息。
湖南汉寿县军山铺镇的宏德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彭润初则提供了一份早籼大米检验报告,报告显示汞含量、镉含量以及无机砷含量均有详细数据,且检测结论为合格。由于缺乏权威部门的全面准确数据,这份报告的可信度依然受到质疑。
自今年2月被曝出上万吨重金属超标大米流入广东后,湖南大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镉含量抽检结果显示,超标的批次中大部分是来自湖南的大米。对于这一事件,湖南有关部门反应迟缓,仅在事后以被曝光的方式告知公众。这种鸵鸟心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公众的恐慌。
公开透明是消除恐慌的最佳途径。当消费者无法确定所食用的大米是否安全,当粮农和粮食企业对此也有所察觉时,隐瞒真相只会加剧不信任和恐慌。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消除恐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微微频道提醒大家,镉超标毒大米的出现反映了社会食品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严格把关大米质量,保障食品安全质量,并公开曝光镉超标大米的餐饮企业,以消除消费者恐慌。只有公开透明,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