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视野中,塑化剂风波因台湾地区的食品污染事件而引发,迅速席卷两岸四地,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食品安全的每一个风声鹤唳,都会让人们的神经紧绷,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白酒等日常消费品时。我们的生活中早已被一种无形的物质所包围,那就是塑化剂。
这一事件引发的关注度之高,可以从相关公司的股票走势中窥见一斑。特别是“白酒业塑化剂门”和“洋酒涉塑事件”的连续发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尽管公众对塑化剂深感恐惧,但我们对其了解仍然相对有限,甚至对日常生活中塑化剂的最大来源也知之甚少。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专家透露,在我们国内,塑化剂的最大来源可能是我们日常食用的油。这种看法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基于食用油与塑料容器之间的特殊关系。在超市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知名品牌的食用油使用塑料容器包装,而这种包装方式可能导致塑化剂从塑料容器中迁移到油中。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与此相对,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则几乎不含塑化剂。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揭示了食用油中塑化剂的主要来源。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塑化剂在食物中的普遍存在。他们的血液样本化验结果显示,99%的血液样本中含有塑化剂。这令人震惊的数据提醒我们,塑化剂可能已经长期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塑料包围的世界时,与食物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中的塑化剂可能更加隐蔽且长久地危害着我们的健康。相比非法添加到食物中的塑化剂,这些与食物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中的塑化剂更难被我们发现和避免。
中国增塑剂行业协会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们指出,塑化剂中的某些成分容易从塑料中脱离并进入到环境或人体中。特别是在塑料包装在食品包装中占很大比例的情况下,某些食品,如水果和蔬菜、瓜子花生等,采用塑料包装几乎不会引发塑化剂问题,但食用油和塑料之间却是最容易发生“迁移”的。专家建议,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塑料桶来装食用油。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首次采用了“特定迁移量(SML)”的概念,以国际标准来限制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迁移到食品中的最大限量。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现实困境下的塑料包装挑战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表示:“在国家标准下,塑料包装是被认定为合格的。相较于玻璃和金属包装,塑料运输更为便捷,且成本相对较低,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董金狮进一步指出:“塑化剂的问题让我们面临困境。国外已经开始使用环氧大豆油、柠檬酸酯等替代产品,但这些替代品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国内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都依赖其维持生存。
各国对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态度和标准各不相同。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65法案为例,该法案严格规定在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品中不得含有DEHP。在我国的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DBP和DEHP却是被允许使用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预防塑化剂威胁健康的防线是否足够严密。
尽管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塑料添加剂“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标准几乎成为了一纸空文。董金狮表示:“很多企业和超市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将塑料包装用于接触油脂食品。”目前塑料产品的检测中并没有关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因此无法确定厂家是否添加了这类物质。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占峰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尽管禁止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检测手段,我们无法确定厂家是否违规添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现实困境:如何在满足生产需求的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这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检测水平,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关注塑料包装的安全问题。
塑化剂的隐患并非新鲜话题,但这个话题背后涉及到的行业生存、消费者健康以及国家标准的执行等问题却不容忽视。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找到解决这一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