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医保政策歧视民营医院

探访上海民营医院现状:医保纳入、规划布局与人才设备的挑战

一边是排队数日仍一号难求的公立医院,一边是医生翘首期盼却门可罗雀的民营医院。长期以来,公众眼中的民营医院似乎与虚假广告、小病大治等负面词汇紧密相连。当我们走进上海的部分民营医院及行业协会,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

医保纳入问题成为众多民营医院面临的严峻挑战。上海某门诊大厅,下午两点,导医人员比等待挂号的患者还要多;拍片室内,医生因无患者而无聊地张望。华泰医院院长史伟民无奈表示,尽管医院方圆10公里内人口密集,每天的门诊量却仅维持在300人上下,面临生存困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被纳入医保,导致周边居民只能选择去社区服务中心或其他公立医院就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纳入医保的宏康医院,门诊量从原先的每日五六十人跃升至1500人,最高时甚至达到三四千人。

医保问题不仅是上海大多数民营医院的困境。截至2009年,上海共有社会医疗机构1257家,其中637家是民营医院。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仅有54家民营医院成为医保定点或医保购买专项服务单位,占比仅为8%,这凸显出医保管理部门在裁定时的标准可能存在偏见。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闫东方直言不讳地表示:“医保管理部门不应以医院的所有制性质作为裁定的标准,这是对民营医院的歧视!”

除了医保问题,民营医院的困局还与其所处的规划布局紧密相关。以华泰医院为例,仅1.8公里处便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管该中心的规模和人员配备都不及华泰医院。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公立医院过于繁忙,而民营医院则相对冷清。社会医疗机构在住院服务中也面临着技术水平和病人病情的差距问题。据统计,社会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较低,但其平均住院天数却与公立机构相近。

闫东方指出,目前上海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社会医疗机构被基本排斥在外。这种情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他呼吁在卫生区域规划中,应对社会医疗机构的布局、规模、专科类型提出指导性意见,留出必要的空间,形成公立医院和社会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和良好格局。

除了上述宏观问题外,民营医院在人才设备方面也面临着保障不足的问题。上海的社会医疗机构数量虽然庞大,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不高的问题。人才短缺和设备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上海市卫生局医疗服务监管处处长晏波表示,社会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行业中应起到“补缺”和“增高”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解决人才和设备的保障问题。

上海民营医院面临着医保纳入、规划布局和人才设备等多方面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公立医院和社会医疗机构的有序竞争和良好格局。社会医疗机构面临的现状可谓令人堪忧。从数字数据中不难看出,这些机构在注册资金、占地面积、床位数等方面普遍不足,卫生技术人员的占比也偏低。这样的状况反映出社会医疗机构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困境,业内人士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医疗机构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推动。在医疗技术、医师执业注册、大型医用设备配备等方面,现有的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如何引导社会医疗机构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晏波认为,卫生部门已经转变了过去的观念,现在更注重医疗机构的技术含量,而非规模和级别。这种转变意味着,未来社会医疗机构将通过加大医疗技术资源的投入,获得医疗卫生技术执业许可。这无疑为社会医疗机构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

闫东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将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技术人员配备、医疗环境设备作为卫生技术准入的基本条件。他强调,不应该以所有制作为技术准入的判断标准。这一观点反映了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社会医疗机构的全面发展。

闫东方还强调了“成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对民营医院的严格管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行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激发社会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促使它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或许能为社会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社会医疗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是充满机遇的。只要政策得当,引导有力,这些机构就有可能突破困境,走向繁荣和发展。我们期待未来社会医疗机构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